專家傳真-雪卡毒素 不能忽視的食安風險

實際上根據官方統計,臺灣石斑魚總產量共19,879公噸,其中近海捕撈260公噸,沿岸捕撈110公噸,海面箱網養殖884公噸,內陸養殖石斑魚18,625公噸,並非全屬內陸養殖,還是存在中毒風險,蔡政府應該立即對國內生產石斑魚(包括捕撈及養殖者)進行雪卡毒素檢測並附上檢測合格證明,才能讓國內外消費者都能安心。

目前國人普遍對此毒素認知不足,誤食風險高有必要加強宣導。雪卡中毒是因攝入被雪卡毒素(CTX)污染的海鮮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之一,該毒素是由底棲雙鞭毛藻Gambierdiscus 和Fukuyoa所產生的強效神經毒素,比河豚毒素強100倍,無法透過烹飪來預防,會對人類健康、社會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由於雪卡毒素不會改變魚的外觀、味道或氣味,很難從外觀判斷魚是否受到污染,加以烹飪不會破壞毒素,食用中毒的風險高,該毒素主要集中在魚肝、魚腸、卵巢、眼睛和魚頭、應該儘量避免食用珊瑚礁魚類的這些部位。

據報導,雪卡毒素廣泛存在於熱帶和亞熱帶水域,最近已擴展到溫帶水域,估計全世界每年多達50,000起雪卡中毒病例。儘管雪卡毒魚中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的發病率很高,但CTX發生的潛在因素仍不清楚,原因在於魚類和食物網中的毒素轉移和動力學相當複雜。目前已有超過400種魚類可以成爲CTX的載體,其中大多數是高價值的商業魚種,最容易引起雪卡中毒的魚是大型食肉珊瑚魚類,如梭魚、石斑魚、海鰻、海鱸、蘇眉魚、玫瑰紅斑、鯖魚、鸚哥魚和紅鯛魚等雜食性和草食性魚類,將對漁業和食品安全產生高度風險。CFP最典型的症狀是熱覺倒置(痛覺異常)以及感覺異常、疲勞、關節和肌肉疼痛、嘔吐和腹瀉。

CTXs透過以Gambierdiscus或Fukuyoa爲食的草食性魚類或底棲無脊椎動物,進入海洋食物網,這些生物大多數是肉食性物種的重要食物,該毒素在魚類頂級捕食者體內積累和生物轉化。野生石斑魚、鯛魚和鯵科魚類(Amber jacks),因CTX積累能力提高而受到禁令或限制。

美國部分州也經常發生居民、遊客、釣客,誤食含雪卡毒素的珊瑚礁魚類,爲此美國夏威夷大學在其於外海進行水產養殖的箱網設施中,調查發現,箱網內的養殖魚類包括Kahala、Pacific threadfin、Almaco jack等)未含有雪卡毒素,但在81尾野生Kahala中約7.4%篩查雪卡毒素呈陽性。臺灣養殖石斑魚固然多數繫於陸上養殖,但在澎湖和屏東地區,仍有使用箱網來養殖石斑魚的情況,是否也得到與國外研究相同結論,臺灣政府應該拿出可信經得起檢驗的檢驗數據,纔有助於臺灣石斑魚輸日及美加等。

臺灣曾發生多起因食用雪卡毒素魚類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由於氣候變化、海洋酸化、近海建設和養分流失,珊瑚礁惡化,雪卡中毒的風險大幅提高。然而迄今爲止,還沒有商業上可用的、快速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魚類檢測產品,且缺乏生物標誌物來確認人類的診斷。隨着全球對海鮮的需求不斷增加,國際海產品供應鏈比本地或國內貿易的供應鏈更長、更復雜。

爲了國人食用安全及漁產品外銷,蔡政府除了應加強對社會大衆(包括漁民、魚販、水產加工廠作業員和餐飲業者)及醫療保健相關人員,提供有關CFP的防治教育外,更應該針對臺灣食用珊瑚礁魚種及棲息海域,實施雪卡毒素監測計劃以及風險管理計劃,並制定在不損害漁業的情況下,來確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法規(如香港製訂進口和售賣供人食用的活海魚-作業守則),同時加強與國際資訊交流,才能遠離誤食雪卡毒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