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曝自保 蝸牛養幾天再料理

臺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18日驚傳集體食用「蝸牛小米糉」後,出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釀成3死悲劇。(讀者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臺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18日傳出疑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12名族人均食用添加生蝸牛製成的小米糉,陸續出現口吐白沫、心悸、無力等症狀,釀成3人死亡,初判爲「神經性中毒」,詳細中毒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力目前專家多傾向不排除農藥中毒,但也有人直言應爲肉毒桿菌中毒。

臺東馬偕醫院急診室主任劉恩睿指出,依患者症狀研判疑爲神經性中毒,不排除農藥中毒可能性;長庚醫院毒物專家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也分析,一般蝸牛所含寄生蟲造成的感染很少如此急性且猛烈,推測可能爲細菌、病毒,或是其餘農藥、重金屬等因素造成。

毒物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毒物主任洪東榮,直指問題應出在小米糉中的生醃豬肉,這是原住民特有的食物,過去就發生過類似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件。但因肉毒桿菌分A、B、E等不同型別,且其都有對應抗體的解毒藥,他建議疾管署趕快從食物、人體採檢體確定型別,以對其他仍在治療的病患進行解毒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科主任高大成表示,因爲是急性中毒,應該是毒藥化物問題,應非蝸牛寄生蟲引起,但他比較懷疑小米糉包葉可能有農藥殘留,或葉子與裡面的蝸牛等餡料混合產生毒化物。

原住民習慣雨後在田間撿拾蝸牛,前立委賴坤成不諱言,利用在地食材是偏鄉傳統生活模式,特別是清脆、嚼感十足的炒蝸牛更是國民美食。族人表示,蝸牛煮湯鮮美、快炒彈牙,也可包進小米糉內,口感媲美鮑魚,又被稱爲「原住民和牛」,不僅是部落熱銷下酒菜、也是獵人最佳營養補給品,蝸牛成爲原鄉部落族人飲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擅於料理蝸牛的盧姓農民指出,在田間撿拾蝸牛後,通常會以新鮮野菜餵養至少1周,確保蝸牛體內毒素均排除完畢。烹調前會先敲碎蝸牛殼並洗淨黏液,且秉持全熟不生食的原則。

原住民野菜學校校長Dongi Kacaw吳雪月提到,原住民取用大自然食材是行之有年的事,雖然不同食材會有不同料理方式,但共通點就是「一定要煮熟」。野外抓回的活體生物通常都會先飼養幾天,讓生物把體內毒素、糞便排出體外,畢竟野外生物去過哪裡、吃過什麼?都難以掌握,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