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若配套不足 恐衝擊志願役

賴清德總統宣佈恢復軍審制度,軍事專家14日指出,「洪仲丘案」爆發後,不少人對軍審制度感到不滿,如今若配套措施不足,可能衝擊志願役募集。圖爲2021年11月,陸軍步兵志願役專業軍官、士官班隊開訓典禮,入伍生齊聲宣誓。(軍聞社)

賴清德總統近日宣佈恢復軍審制度,軍事專家14日指出,「洪仲丘案」爆發後,不少人對軍審制度感到不滿,如今若配套措施不足,可能造成社會徒生忌憚,進而衝擊志願役募集;尤其是因應中共滲透而恢復軍審,更是治標不治本。

前國防部視察盧德允昨說,若是因防堵滲透而恢復軍審制度,是治標不治本,能否解決共諜氾濫,不甚樂觀。因爲,源頭在於誰製造這樣的環境,讓軍人願意拋棄忠於國家的認知而以身試法,而這人是不是仍然在製造國家認同問題、撕裂族羣,致使意識形態動搖,才讓中共趁虛而入?

近年來,我國志願役編現比低,去年人數更創6年來新低,外界也關切恢復軍審制度是否會影響招募。盧德允說,過去洪案讓許多人上街抗議,抒發長期對軍隊及軍法的不滿;不少男生當完兵後,對軍隊負面評價變大,外界反感漸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被長官動不動拿軍法施壓,如今恢復軍審,若配套不足,確實會爲招募帶來負面效果。

臺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則發文指出,衡諸時空環境,2013年8月修軍審法並非一無可取,但後續「戰時如何軍事審判」的立法怠惰,及節節進逼的新型態「灰色戰爭」,不合時宜的軍事審判平戰二分法,早該隨國安戰略轉變而大幅調整。

不過英媒《金融時報》報導,賴總統啓動恢復軍事法庭的計劃,對於曾經歷將近40年戒嚴的臺灣社會,不僅引發極大爭議,還恐擴大臺灣的黨派分歧。

臺灣大學政治學家南樂(Lev Nachman)告訴《金融時報》,「賴清德倡議背後的想法,可能是要讓現有相當無力的國家安全立法更有效。但目前臺灣的黨派分歧嚴重,這將不可避免地助長這種趨勢。」

前立委郭正亮則指出,賴清德突然恢復軍審,可能是爲了未來兩岸開戰做準備;民進黨更可藉由軍審法來有效動員全民,讓人民隨時接受教召,若教召未到,就必須面臨軍法審判,根本沒有人敢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