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用經濟影響選戰未必如願

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表示,兩岸先後加入WTO,我方基於安全考量、降低產業衝擊等因素,確實未開放部分陸方產品進口。但上述措施已有20多年,此刻陸方纔提出貿易壁壘調查,選擇的時間點相當敏感,合理推測陸方「政治意圖居多,而非表面上所說的經濟考量」。

顏慧欣分析,陸方公告或預告的每個時間點,國內以及首當其衝的產業界不免產生緊張紛擾。陸方此舉乃是希望更多臺灣人可透過兩岸經濟融合的目標,進一步邁向兩岸和平發展。

但她也說,從長期來看,不論過去大陸推出多少惠臺措施,或是政黨輪替後各種不友善行爲或制裁,之後的選舉結果未必能如大陸所願。也就是說,不論胡蘿蔔或棍子,都未能左右臺灣選民的投票意志。

對於陸方8月威脅將研究中止ECFA項下的臺灣產品關稅優惠,顏慧欣認爲,ECFA是在兩岸相向而行的前題下、最具象徵意義的惠臺措施,一旦終止ECFA就代表上述前題已然不成立。但從陸方9月才推出福建惠臺措施21條,代表惠臺之路並未走到死衚衕,因此全面喊卡ECFA的可能性不高。

但顏慧欣強調,即便如此,陸方仍可以挑選部分ECFA項目中的臺灣產品進行制裁,這部分已有操作前例,如大陸海關在去年以未符合檢疫檢驗爲由,先後禁止臺灣石斑魚、竹筴魚進口;另針對臺灣PC塑料課徵反傾銷稅等。她強調,若是選舉結果不如陸方期待,臺灣個別產業或產品仍有被制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