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三黨不過半 藍白綠的新三國演義
2024總統暨立委大選,不少選民透過分裂投票,表達對總統候選人、政黨理念的認同、期待。本報資料照
這次的選舉結果,不像先前幾次意外不斷的選前之夜,頭一回民衆得以相對客觀且安心的方式,來透過分裂投票的自由意志,對總統候選人、政黨理念的認同、期待,與在區域立委人選的過往表現,來評價論功的投下神聖一票。
首先,年輕世代參與的積極性,在選前的社媒對抗與造勢現場,都能感受到;但整體投票率則不如亡國感充斥的2020大選,也是不爭的事實。大選的結果,包括時代力量、親民黨、臺灣基進等小黨選民,部分政黨票更流失到民衆黨,因此未能獲得政黨補助金,遑論是不分區的席次。
反觀,民衆黨得票數則成長一倍以上,不分區的席次也從五席,增加到八席;更在小黨選民的集中選票之下,就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黨加總,也從原本的99席,回升到2016年的103席。
其次,過去以來的選票遊移,能逐次甩開族羣動員與藍、綠在派系分裂之後,貼上副品牌的派系公開對決;這一回,則有着風雲際會的大扭轉,讓地方性的草根人物,與青年世代從未知的徬徨到苦悶、憤慨,一一有得到抒發。
誠然在單一選區的設計下,非藍即綠、非綠即藍,國民黨順勢從38席,一躍回到52席;民進黨則從2016的68席、2020的61席,回落到51席。如今兩黨在立法院內勢均力敵,讓扮演反對黨的力不從心,再無從有輕言退讓的藉口。
再則,值得玩味的是,國民黨不分區的政黨票,高於總統得票數;而民進黨、民衆黨,其政黨票數則低於總統得票。就這次選舉所出現的分裂投票,因爲少了選前之夜的激情操作,讓選民有非常冷靜的思索空間,能夠根據個人判斷與公共理性,再沒有被迫含淚投票的壓力。
就以新竹縣的選票走向爲例,無論區域立委或是不分區,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得票都低於立委,約及立委得票的七成五水準;反觀民進黨,總統得票則高於其區域立委得票。而在泛綠政黨加總取得約17萬的選票當中,其中的四成五投給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五成五,則是投給其他的泛綠政黨。
而國民黨立委得票數,接近16萬;則有七成五投給同黨籍的候選人。至於,民衆黨在新竹縣的總統得票,12萬餘票,推估其中的三分之一,是來自國民黨的立委得票,另外的三分之二,則是來自泛綠陣營的得票。
最後,慶幸的是,青年世代的徬徨與苦悶,在得以有分裂投票的機緣之下,暫時能得到紓解;畢竟,根據上述新竹縣的投票行爲來看,侯、柯配即使在桃竹苗地區,只怕也不被泛綠選民所能接受的。
就泛綠陣營的角度來看,打從2016大選開啓的小英旋風,以及柯P順利完成其連任,2018年的臺北市長之後,風起雲涌的新興政黨,包括了由柯P領軍的民衆黨。更在2020大選年間,開始鼓勵新世代的自主發展,以便能取得來自友黨的關係,以達成跨世代之間的權力分配與政黨制衡。
其後,泛綠陣營內的詭譎變異下,諸如範雲女士以第三勢力的黨主席身分,轉任民進黨不分區代表;以及太陽花學運領袖轉任民進黨的副秘書長,領薪9萬的種種傳言。終而有迄今仍衆說紛紜、功過難定,所謂藍、白合的紛擾風波。
遺憾的是,當青年世代以分裂投票完成其跨黨派出擊,其實隱藏有諸多的期待與民氣展現!但即使在選舉風潮漸次褪去之際,卻依然沒得到主要黨派的正視與直接回應;遑論是持續對話與做成精準解讀的意願了。
走筆至此,不禁令人扼腕三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