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變美,是美學也是科學

專欄 —— Mauricio de Maio博士

全球權威醫療美學專家

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祖母50多歲,那時的我認爲50歲已經是暮年了,與美和追求美幾乎再無瓜葛。現在我們再見到50多歲的人士,大概率會先注意到他們的個性特點、風格品位或者談吐魅力,而非定義他們年齡的那個數字。在很多人的容貌和神態上,已經很難發現歲月的痕跡或者年齡的標籤。

在短短几十年間,人類對美的追求爲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是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抑或是觀念的改變?對於美的追求人類從未止步,但顛撲不破的歷史規律是,對美好的嚮往和對於美麗的追求一定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訴求;而支撐和助力人們這類訴求的一定是科技進步。

當然,美如繁花競放,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追求美的確也會陷入一些誤區,比如,今天人們常說的“人造感”過重,或者美得如複製粘貼、缺乏特色。還有一些人的本意是修飾自我容貌,卻帶來了很多困擾,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的“美”被框定在某些錯誤的認知和產品裡。例如,社交媒體討論的“饅化”問題,在醫學上被稱作面部過度填充綜合徵(Facial Overfilled Syndrome)。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饅化”問題正在成爲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

中國的哲學裡有“不欲盈”,“過度”在美容界也並不是一個褒義詞。求美而不得,但是“背鍋”的並不應該是科技本身。

我去過很多國家做調研,發現很多需求者在做出求美選擇時,第一標準是追隨趨勢,比如,會直接拿着明星照片或者美顏後的濾鏡圖來到診所,希望達到同款效果。我也相信很多人對於最新的醫學技術和專業詞彙能夠如數家珍。但是對於自身的審美能力,也就是“美商”,纔是需要構建的一種能力。鼻子是不是越高越好,額頭是不是越豐滿越好,是否可以擁有某某明星的嘴脣——這些問題,都不應該脫離你的自然狀態和個性而單獨存在。

合格的醫療美學醫生首先具備豐富的臨牀經驗,精通面部解剖結構,充分掌握全面部平衡美學。醫美是一門在醫學框架下的嚴謹學科。專業的醫生在進行治療時,會根據實際需求選用合適的產品,着重通過骨性支撐提升面部輪廓,而非單純補充組織容量,他們會避免單次、單部位過度注射,確保面部自然與和諧,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後續問題的出現。

這裡,我也要再次提醒很多數字時代的愛美人士——有些“修容”效果只有修圖軟件能夠實現,現實中的醫生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使之成真。在美容治療中,所謂的“完美”,實際是用科學安全的方式幫助我們達到求美訴求,同時提高審美能力,用更加系統化、全面的視角去定義美、追求美。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到,如果我的祖母在她50多歲的時候也能擁有今天的美容科技,也可能在我的記憶 裡 就不再是個 “暮年的人”了吧。偶爾感慨歲月雕琢給面容留下的痕跡,也能盡情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自信和美好,如此老去,也是一件令人滿足的事吧!

原文刊載於《時尚COSMO》12月刊

編輯: Dalei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