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太多債怎辦?專家「穩定不是暴富」:債息低不如轉季配00878+0056+00918

股債如何配置沒有標準答案。資產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債券買多了怎麼辦?

最近有些網友問的問題中,碰到這樣的問題:泰北哥,我買了太多的債券,結果目前已經越負越多,應該怎麼辦?

我們先來看,爲什麼會這樣?通常這樣的原因,不是網友完全沒做功課,沒做功課就不會去買債券,但當初買債券時,有可能是看到網路上一些專家說:美國政府公債每降息1%,淨值會有16%以上的漲幅,這段大家應該不陌生。

那時普遍認爲未來的一年,也就是今年2025年,會有多次的降息,隨便估降個2%,那妥妥的32%淨值價差,於是有人重壓美國公債,期待一次翻身,而專家的推波助瀾,也讓你認定這一定是真的。

時至今日,最近又出現新的影片,專家又告訴你,現在快到低點了,不要賣反而應該買,甚至有一位告訴你3年後,再來看對帳單。

我們先來看,假設3年後真的漲了,同樣的3年,不管你是市值派或高股息派的,3年的時間,都可以賺取相當的報酬,爲何爲了債券,苦等3年?

那如果3年後,美國政府有可能爲了負債太多,景氣好要升息,又不敢升太多,降息又怕通膨,那會不會3年後仍然是現在的利率?而美國政府公債那很少的債息,可能讓你3年的報酬都慘不忍睹!

所以,今天要來談談股債配置的概念,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有債,纔是對的?

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及經驗,跟一般學術派的理論未必相同,甚至於相違背,僅供參考!

1、資產在一定數量內,不需配置太多債券:

除了這幾年,因爲高通膨的關係,債券纔有5~6%(公司債),美國公債(政府債)也沒這麼多,當通膨問題解決後,債息會回覆到非常低的水準,所以,要先認清投資債券原始的目的是什麼?

大部分市場的共識是:因爲股票漲跌幅太大,當有股災時,透過債券有債息收入且跌幅相對小的概念,讓你的資產不要劇烈波動。

那我們來看,假設你的投資額不高(這每個人標準不同),我訂的標準是1000萬內,在這個標準下,你可以選擇不買債券或一點點。

那1000萬內的資產配置應該怎麼做?1000萬內,可以選擇什麼呢?

(1)來個高股息季季配的組合,像0056+00878+00919,當然這不是唯一的組合,可以選擇非常多。把00919換成00713,00915,00918都可以。

(2)平衡型基金:全部買平衡型基金也可以,但不是一次allin,看清楚!用目前基金平臺的逢低加碼的工具(類似超底王等),既有股息領,平衡型裡面股債就幫你配置好,你不需要太懂,每個月領息。

但本金成長快慢要看股市好不好,長期報酬是正向的。你不要期待高報酬,這是一種穩定的投資,不是可以讓你暴富的投資,也相當適合退休族。

(3)投資等級債及非投資等級債:注意這部分我沒有列入美國公債,只有公司債,請看清楚。

投資等級債約5~6%年殖利率,非投資等級債約8%年殖利率,但選擇不要有C級債券的。

​想要多一點報酬怎麼辦?加一點市值型的ETF或者股票型高報酬的基金(無息),但聽到投資基金,大部分的人都會回一句,基金不熟,然後就放棄了!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應該聽過吧!不熟不要投資沒錯,但不熟可以先學習,又沒叫你不熟就直接投入,對吧?

但如果你是市值派的熱衷信仰者,1000萬全放在市值型,很顯然有點多了,真的發生金融海嘯時,會很心慌。有幾個辦法,你可以搭配(1)或(2)項或(3)項,我認爲走市值型是必須找一些保障。

當然,有人的做法是少少投個幾百萬,反正漲跌影響也不大,但投入的多寡,影響的是你資產的增長。很多人說,投資有幾十%的成長,一問才知道,只用可能1/10或1/5資產去投資而已,那隻能讓你有小確幸而已,並不是長期該有的投資策略!

2、那資產超過1000萬以上的呢?

當投資額大時,假設妳只投高股息,股息超過90多萬時,再加上本身所得稅級距較高的人,開始面臨要課稅很多的問題,辛辛苦苦一年的成果,很大一部分要捐給國家,可能不太願意,捐了心裡也鬱悶很久。

這時候要了解,哪一些是不用扣稅的,海外型基金:股票型及債券型或平衡型都免稅(只要投資在海外市場的都算,與註冊地無關),但還是有上限,現在好像是提高到750萬。

如果投資額度大,選擇就很有彈性,你可以先將核心投資策略定出來,哪一些當作你的主要的收入來源,舉個例:假設你有資產3000萬,你可以有一些放在可以固定領息的標的,當作你的主要收入,像高股息或高息平衡型基金,這些不一定總報酬是很高的,但大部分的時間裡,股價的波動相對穩定,且有一些股息可收。

基本收入你可以訂一個標準,例如:訂每月10萬,一年120萬,那我們大概算一下,大概用2000萬來規劃,每年5~8%,可以有100~160萬,便可以達成。

那還有剩下的1000萬,你就可以放在報酬較高的地方,如市值型股票(臺股及美股都可以),高報酬的股票型基金(無息的),這一些標的,可能股市好的時候,產生數十%的報酬,也是可能的。

結論:

儘管資產配置-股債平衡這句話聽得爛了,但真的要自己配置時,大部分的人不是手足無措,不然就是一路走到黑(不管對錯一路到底),不是全部去買高股息就是全跑去買市值型(今年太熱),很多人是高股息降息後全轉過去,並聲稱太晚發現了,這是我看到很多已擁有大資產人的問題。

要知道方向是否走的正確?一種是:理財很多年,用同一個模式,獲利已成常態,那也許可以繼續堅持。

另外一種是:常增加自己的財商,並用表格統計自己相關資產的增減,並隨着財商的增加,每年可以檢討策略的優略,謙卑學習的心,可以讓自己在這條路走的比較久!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