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動員生鏽 連署失利主因
第一階段罷免連署,藍罷綠掛蛋慘敗,國民黨補件直追。圖爲發起罷免民進黨立委張宏陸的公民團體,7日再送1754份連署書至中選會。(公民團體提供/高鈞麟新北傳真)
第一階段罷免連署,藍罷綠掛蛋慘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空喊「責任在我」,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則推給資源匱乏,但丟掉政權已近9年,至今還嚷沒資源,似乎畫錯重點,顯然國民黨仍搞不懂連署失利的主因不在對手,本身組織動員生鏽纔是嚴重隱憂。
立院國民黨團挾席次優勢,陸續提出國會改革法案、《憲法訴訟法》、《NCC組織法》、《選罷法》等修法,加上大砍總預算,被綠營扣上「毀憲亂政」大帽子;平心而論,這些法案均有助於強化監督施政,但短時間內開闢多重戰場,反倒給了執政黨政治操作的機會。
集中火力開炮並非不可,只是得有戰略戰術,但國民黨決策圈狹隘,外圍聲音不得其門而入,《選罷法》修法闖關期間,藍委抱怨「到了議場才知道要攻防」,連誰攻、誰防都不清楚,導致即使搶回主席臺,最後仍宣告流會。
寡頭決策是國民黨負面組織文化,立法院長韓國瑜2019年就曾感嘆「政治權貴、密室協商」,凸顯黨中央的老大心態,地方黨部感受尤深;過去坐擁龐大黨產時,地方看在資源的份上還吞得下去,但黨產已遭追殺殆盡,少了糧草,黨中央如何號令兵馬?
從這次罷免連署看來,死亡連署、冒名造假頻傳,明眼人一看即知是負責協助罷綠委團體的地方黨部虛應故事,組織系統螺絲鬆得不像話。國民黨嗆聲「以罷制罷」,結果第一階段就摔跤,且事後未見任何究責,軍心豈能不渙散。
政黨是理念與利益的集合體,國民黨已不若當年家大業大,只能仰賴政治理念,設法在地方找回基層向心力,在國會贏得人民支持;想重返執政,與其空等對手犯錯,先學習當好稱職的在野黨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