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監管”下 杭州教培機構悄悄在變
來源:錢江晚報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好成績源自好方法”……你可能注意到,今年3月,在杭州市中心商圈直線距離1200米的路程,曾豎立着11塊網課廣告牌。
近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重新走訪了這個商圈路段,沿途共6塊廣告牌,內容均未涉及校外教培。教育培訓機構的廣告似乎一夜蒸發。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開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從嚴治理”和“全面規範”。
6月1日,因存在虛假宣傳或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爲,市場監管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予以頂格處罰。在一輪輪強監管下,校外培訓機構暫停了轟炸式宣傳,部分機構開始自查、整改。
對授課老師的宣傳廣告
已經難覓蹤影
6月10日下午5點多,在杭州武林廣場附近某機構教學點門口,周女士正在等待孩子下課。孩子今年讀六年級,從進入小學開始,就在一家教培機構的高端班上課。
周女士自己就是老師,很看重師資力量,“我看高端班很多老師是通過浙江高考考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感覺靠譜。”
她記得,過去的確有以教師爲噱頭的機構宣傳,其中就有虛假內容:“以前有同行講課,就是這種廣告,但那個同行根本就不是名校出身。”
一張照片,配上教師畢業院校、教齡、教學成果,這樣的教師宣傳,如今已難覓蹤影。當天,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走訪的多家教培機構站點,都沒看到類似的教師資料。
一位培訓機構老師透露,目前,他們機構正在自查教師資格證,她就因爲沒有資格證而面臨轉崗。“最開始是教齡的問題,要從拿到教師資格證開始計算。除了我,一些有多年經驗的老師也沒有資格證,教齡同樣是零。”這位老師說,“以後應該都要持證才能上課。”
家長如何查詢機構教師是否有教師資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查詢多家教育機構官方網站發現,有教培機構開設了“教師信息公示”一欄,公示了所有教師及資格證編號,但多數機構並未公示。
一些機構則不再介紹教師“教齡”,而是改用“教學經驗”、“行業從業經驗”等措辭,究竟是否持證上崗也成了謎。
不再佈置課後作業
只口頭建議做
以杭州市體育場路中河北路交叉口爲中心,方圓400米內,就聚集了四家某教培機構。
在其中一家,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注意到樓梯間出現了嶄新的張貼畫,上面寫着“不佈置任何作業”。布告欄上,6月發佈的《規範教學說明》和《辦學承諾書》再次強調了同樣內容——“課外培訓不佈置課後作業,教學內容在課中複習、鞏固”。
讀八年級的周同學回憶說,“6月初,機構給我們發了短信,說不會再佈置作業了,我們的老師也專門強調了一遍。”
6月初,家長高先生也收到了教培機構各科老師的短信通知。“爲了響應國家五項管理中的作業管理要求,再明確下咱們的課堂不佈置作業哦,也不做作業打卡。”他的女兒正初一,在某機構補習語、數、英、科四門課。
不過,他注意到,作業還是有,只是老師不強求,“變成建議做,基本上孩子還是會做。”高先生說,最近,臨近期末複習,女兒補習的每科每週都有一份建議做的試卷,“其實作爲家長,我不希望取消作業打卡,來補習本就是爲了提高學習質量。”
另一位家長鄭女士也告訴記者,教培機構老師雖然仍會佈置作業,但態度已截然不同,“以前,老師都會提醒說作業最好做一下,現在的態度則是自主選擇。”
而高先生認爲,如果以後頭部教培機構都不再要求作業打卡,有些家長可能會選擇那些小一點的培訓機構,“它們更靈活,費用也更便宜。”
孫女士的兒子在讀小學二年級,也在杭州一家頭部教培機構上了兩年的補習班。她發現,最近,兒子的語文作業大多從課後換到了課堂上完成。“小孩子自制力差,如果不留作業,肯定會影響培訓效果。”孫女士說,如果以後教培機構不再給孩子佈置作業,她會選擇自己給孩子加壓,佈置作業。
同樣的培訓課程
但叫法完全改了
在上述張貼在教培機構布告欄的《規範教學說明》和《辦學承諾書》中,還陳列了有關培訓內容的要求,包括:“培訓內容不超綱不超前。”“開展學科類培訓,不得超出培訓對象所處年齡階段的課程標準。”事實又是怎樣呢?
6月10日晚上7點半,位於體育場路的一家教培機構燈火通明。透過巨大的落地窗,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看見不少幼兒正在學習數學、英語等相關課程。
“平時,孩子上一節課都是200元起步,這個英語短期課300元5節,很划算。”被這樣的優惠力度吸引,當晚,鄭女士帶着還沒上小學的6歲女兒來試聽這門被稱作“自然拼讀”的英語課。
除了這門課,3月起,鄭女士還給女兒報了小學數學課。她注意到,最近幾個月,很多課程突然改了名字,“小學數學現在叫‘七大能力課’,小學語文變成‘閱讀和理解課’,小學英語則變成‘英語表達課’。”每週都陪女兒上課的鄭女士感覺,課程內容沒有變化。
6月1日起,新《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明確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齡前未成年人進行小學課程教育。
鄭女士說,女兒從3歲多就開始在瑞思上英語課,“但自然拼讀法,她沒有系統學習過,我也輔導不了,纔來這家教培機構試聽這個課。這既可以說是爲上小學做準備,也可以理解爲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鄭女士認爲,即使加緊對教培機構的監管,也很難抑制爲人父母的焦慮,“不從源頭減負,沒有太大的幫助。”
而身爲老師的周女士則表示,有些家長太過焦慮,總是執着於讓孩子報班提前學習,反而給教學制造困難。“孩子們覺得自己都學過了,在學校就不怎麼認真學了,其實他們的基礎還很薄弱。”她說,“培訓班應該是給學校的教育錦上添花,而不是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