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億官宣之後,專家:年底前有可能至少新增發行1.6萬億專項債

【大河財立方 記者 陳玉靜】10月1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宣佈,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議案提出,爲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建議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議案提出,爲便於操作、儘早發揮政策效用,新增債務限額全部安排爲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

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2萬億元增加到35.52萬億元。議案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財政部門將按程序儘早下達分地區限額,地方政府將依法做好債券置換工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將依法做好監督工作。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再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同時也明確,2029年及以後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藍佛安表示,政策協同發力後,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以上安排意味着在2024年至2026年,每年大約會安排2.8萬億專項債化解隱性債務,其後兩年還要每年安排8000億化債。作爲對比,2023年發行1.39萬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用於置換隱債。由此,這意味着今年化債力度將比去年顯著增加,能夠有效對衝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下滑帶來的償債風險,同時也意味着在2024年至2026年,每年地方政府可“騰出”約2.8萬億的化債資金,用於穩增長和鞏固“三保”,大約相當於2023年GDP總量的2.2%。

地方政府專項債限額上調後,王青認爲,年底前有可能至少新增發行1.6萬億專項債,用於置換到期隱債,這意味着11月和12月將再度出現政府債券發行高峰。背後的一個原因是,2024年前10個月,已累計發行用於置換隱債的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3364億。爲配合這部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銀行體系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

發佈會上,財政部宣佈,結合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其中包括“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這個空間有多大?

在王青看來,這意味着2025年目標財政赤字率將從今年的3.0%,上調至3.5%~4.0%左右,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進一步打開。這有助於有效應對各類潛在內外部衝擊,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考慮到當前我國政府負債率遠低於G20國家和全球平均水平,未來還有較大舉債空間,由此,上調目標赤字率不會削弱我國財政可持續性,也不會顯著增加通脹風險。

今年1—9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2.2%,年初預算爲同比增長3.3%,這意味着全年財政收入可能出現一定規模的“缺口”。本次人大常委會會議未上調今年的目標赤字率,面對可能出現的財政收入“缺口”,爲完成全年財政支出目標,財政部宣佈將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解決:一是安排有關中央單位上繳一部分專項收益,補充中央財政收入;二是如果確有必要,地方還有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存量資金可以動用。

“我們認爲,本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之所以未像去年一樣上調赤字率,或源於今年置換隱債規模較去年顯著增加,地方政府可騰出更多資源用於穩增長,因此上調赤字率、增發普通國債的必要性下降。”王青表示。

責編:劉安琪 | 審校:陳筱娟 | 審覈: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