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折結清名下債務?實爲“反催收”的新套路!
“欠款30萬,現在只要7.5萬就能結清全部貸款。”來自安徽的李傑(化名)在社交平臺上收到這樣一條私信。
隨着國內經濟低迷、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借貸逾期現象越來越普遍。而逾期又會被上傳徵信系統,影響借債人的信用資質,償還負債成爲包括李傑在內的許多負債人需解決的“燃眉之急”。
然而,哪有天上掉餡兒餅的事情?這種“本金打折還債”的營銷套路,不過是又“反催收”的一種營銷新套路罷了。
2.5折結清名下債務?
李傑稱,去年一年做生意虧損近百萬,合夥人跑路之後,自己一人難以還清全部債務,經過網上的一番搜索,有自稱是法務公司的工作人員主動聯繫他,稱只要付2.5折的現金,就能在一年之內結清所有的債務。
記者以債務人身份找到吳天(化名),他自稱是法務公司的代表,在詢問記者的借債銀行(平臺)、借債期限、到期時間、借債金額、還款能力等等具體信息後,稱需要一份最新的徵信報告,進行資料審覈,同時需要支付200元的查詢費用。
李傑稱,提供徵信報告後,對方稱可以進行打折債務的操作。一份債務覈銷合同上,顯示繳納費用和時間期限,費用按照債務金額的25%繳納,時間期限在6-18個月。
在記者質疑這一模式的合理性後,吳天迅速向記者發來《關於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並解釋稱,這種模式是經過官方認證的,只是因爲資產管理公司爲儘快收回資金,於是選擇以2.5折覈銷債務。簽訂合同後,將會出面和銀行談判,要求將負債人的負債包單獨拿出來,進行銷債。
和李傑一樣受債務“纏身”無力歸還的秦秦(化名)說,原本將信將疑,但看到有官方文件而且對方講得很專業,“又急着想把錢還掉”,最終還是選擇簽訂債務覈銷合同,並劃轉12.5萬元(債務)現金給對方,對方逾期後的第一個月開始啓動解決這項債務問題,且保證半年內有結果。
“反催收”的營銷新套路
記者就前述操作求證多家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部工作人員,得到的回覆均是“這一操作無法實現”。某股份行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實際上,銀行也沒有權利將債務人的債務從不良資產包中單獨剝離出來。打包不良資產前,要經過司法檢查;檢查之後進行封包,再邀約資管公司去拿。“‘反向組包’模式不可行。”前述工作人員稱。
在廣東從事個貸資產包業務的凱文(化名)告訴記者,這一過程存在隨機性和搭配性。目前債權的持有方,無論是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還是AMC或者民間資管,沒有接受2.5折結清(債務)的機構。
“2.5折銷債,實際上是‘反催收’業務的新包裝。”凱文進一步解釋稱,在話術宣傳中,中介公司往往用不良資產包可以打折轉讓來混淆負債人視聽,這屬於行業內“反催收”業務的宣傳策略。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弓狀狀對記者說,不少“反催收”人員通過僞造材料投訴金融機構等手段,威脅金融機構修改信用報告、減免相關債務。同時,向負債人傳授“減免利息”“延期還款”的技巧,賺取負債人的服務費。
而在2.5折銷債套路中,所謂的“法務公司”常常打着能爲負債人減免債務的幌子,向負債人收取徵信查詢費,以及各項服務費。
凱文稱,2.5折銷債模式中,中介公司採用“快收慢退”的方式來斂集資金盤。手中集齊上千萬的資金,“免費”用半年。
“反催收”遭嚴打
央行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96.46億元,同比增長6.3%。記者注意到,隨着“協商還款”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金融調解中心應運而生。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成立的金融糾紛調解機構有90家,共有220家機構在運營。
凱文稱,與一般的“催收”機構不同,這類金融糾紛調解機構往往掛靠司法局等官方機構,且調解服務往往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爲非營利組織。
“不過,也要注意某些‘反催收’機構打着‘調解機構’的旗號出現。”一位業內人士提醒。
“反催收”業務通常由專業團隊運作,通過多種手段,幫助負債人達到逃廢債的目的,已初具產業規模,近年來遭監管打擊。
2023年,上海、福建、山東、吉林、重慶等地在年內破獲多起“逃廢債”的反催收案件。今年1月,湖北省雲夢縣公安局對在武漢、雲夢兩地對從事“反催收/代理維權/債務協商/債務優化”的黑灰產團伙開展同步收網。
2022年8月底,原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投訴問題整治的通知》,要求嚴厲打擊非法代理黑產、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肅查處以“徵信修復、洗白、鏟單、徵信異議投訴諮詢、代理”爲名行騙,嚴重擾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的不法分子。
弓狀狀對記者說,隨着難以還債的負債額度和人數的增加,個人貸款逾期成爲越來越需要注意的問題。如果碰到個人逾期的情況,建議主動與銀行協商解決,證明有還款能力後,一般銀行會採用延長貸款期限或者減少每期還款金額的方式爲負債人提供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