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各類科普活動共計11.49億人次參加 

9月19日,安徽省肥西縣上派鎮青年社區科普館內,志願者小朋友介紹科普知識。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12月24日,科技部發布2019年度全國科普統計調查結果。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在各部門、各地區的共同努力下,全國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整體處於穩中有升態勢,包括科普人員隊伍、科普經費、科普場館等多個統計指標數據實現增長。但與此同時,在網絡化科普傳媒迅速發展的衝擊下,我國科普事業也呈現一些新的發展趨勢,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對此,來自科學技術部引智司的全國科普數據統計專家給出了權威解讀。

多項統計指標數據實現增長

科普人員隊伍、科普經費、科普場館等通常被作爲科普統計調查的主要對象,相關數據變化是反映科普事業發展情況的重要衡量指標。

根據全國科普統計調查結果,2019年度,我國科普人員隊伍規模有所擴大,專職人員構成持續優化。“2019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均出現增長,達到187.06萬人,比2018年增加4.80%。其中,中級職稱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學歷專職人員15.16萬人,比2018年增加10.98%,佔科普專職人員的60.60%;專職創作人員2.01萬人,比2018年增加29.38%,佔科普專職人員的8.03%;專職講解人員4.07萬人,比2018年增加23.77%,佔科普專職人員的16.28%。”全國科普數據統計負責人、科技部引智司四級調研員楊啓明介紹。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科普經費持續增長,科普場館基建支出增加明顯。據悉,2019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籌集額共計185.52億元,比2018年增加15.13%。其中,政府撥款147.71億元,佔全部經費籌集額的79.62%,比2018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全國科普經費支出中,75.09%用於科普活動開展和科普場館建設

此外,科普場館數量繼續增加,參觀人數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全國共有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477個,比2018年增加16個;科普場館展廳面積537.38萬平方米,比2018年增長2.22%。“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參觀人次達到2.43億人次,比2018年增長10.93%。”楊啓明指出。

兩項下降指標值得關注

在整體處於穩中有升態勢的同時,全國科普統計調查結果還面臨兩大新挑戰――出現了兩項值得關注的下降指標:一是全國農村科普兼職人員隊伍規模有所縮減,2019年人員數量爲40.97萬人,比2018年下降7.70%。二是在網絡化科普傳媒迅速發展的衝擊下,部分公共場所科普宣傳設施數量減少。例如,城市社區科普(技)專用活動室5.47萬個,比2018年減少6.74%;科普宣傳專用車1135輛,比2018年減少16.85%。

全國科普數據統計專家邱成利認爲,農村科普兼職人員隊伍規模有所縮減是個大趨勢:“農民的科學素質在提高,一些新型農民的出現,使得很多一般性問題不再需要兼職科普人員來解決。與此同時,農業知識獲取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除了農技人員口傳面授外,農民還可以通過專業網站微信方式獲得。”

此次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新媒體科普傳播增長迅速,以多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爲支撐的科普傳播更加廣泛。以下一組數據就是有力的證明:全國建設科普網站2818個,比2018年增加4.84%;創辦科普類微博4834個,比2018年增長72.09%;創辦科普類微信公衆號9612個,比2018年增長36.01%。

在邱成利看來,網絡化科普傳媒迅速發展給傳統紙質科普出版物帶來了衝擊,但這不能算壞事,而是一種進步。“部分公共場所(包括城市社區科普專用活動室等)科普宣傳設施數量減少,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基層單位改革,不斷撤併機構;不少活動室表現爲綜合用途,既有科技功用,又有文化、體育等功用;而科普宣傳專用車數量減少,則跟各地限制公車購買有一定關係。此外,作爲純公益投入,科普宣傳車輛的保養、維修費用沒有明確出處,也會影響到科普專用車的數量。”

專家:多一些實物,少一些屏幕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平均每94.79萬人擁有一個科普場館;而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機構大學向社會開放,使開展的科普活動數量持續增長,達到1.16萬個,接待參觀人員947.97萬人次。可見,科研設施面向社會開放贏得了更多人羣的普遍歡迎。

“別看我國東部地區科普場館比較多,中西部地區還很少。爲此,在政府撥款建設的基礎上,科學技術部還採取讓科研機構和大學面向社會公衆開放、公園和旅遊設施等增設科普功能、會同其他部門建立特色科普基地等方式。比如,同交通運輸部共建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同中國氣象局共建國家氣象科普基地,還有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國家自然科學科普基地……這些都極大地彌補了我國科普場館數量的不足。”邱成利表示,下一步,我國還將在社區、農村和企業等公共場所建立一些基層科普設施,包括科普實驗室、操作室等,讓公衆就近就能參與科普活動。

據悉,全國各類科普活動共計有11.49億人次參加,比2018年增長28.65%。網絡化線上參與模式不斷涌現,成爲年度科普活動的亮點。

“科普活動屬於非正式教育,線上並非最好的方式,我們還是鼓勵線下參與。”邱成利認爲,科普活動的特點是直觀性體驗性互動性,因此實物和模型的效果要比圖片和文字更好。“我個人主張,有孩子參與的科普活動,應該多一些實物展示和觸碰,少一些屏幕,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孩子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還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參與氛圍,產生溢出效應。”在邱成利看來,科普活動應該用低成本的方式讓大家在幾公里之內就能找到體驗科學的場所,“這與學習書本知識同樣重要”。(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