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個省會城市實力比拼:南京、杭州對廣州發起挑戰
(原標題:27個省會城市經濟實力比拼:南京、杭州對廣州發起挑戰)
城鎮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省會(包括自治區首府)城市作爲所在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中心,也是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
那麼各大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如何?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各省會城市的GDP、人均收入、高新企業數量、首位度等多個指標進行梳理後發現,目前共有7個省會進入GDP萬億俱樂部,還有四個省會成爲萬億城市後備軍;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方面,杭州、廣州和南京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和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居前三。
需要說明的是,個別城市相關數據沒有發佈,比如西寧未公佈2019年GDP數據,因此也沒有納入統計。
廣州領銜7省會GDP過萬億
當前,GDP總量仍是衡量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數據顯示,2019年,省會城市GDP總量前十名分別是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鄭州、長沙、濟南、合肥和福州,其中前七名均超過萬億元大關。
廣州作爲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省會,也是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儘管目前經濟總量面臨被重慶趕超退至全國第五的局面,但在省會城市中,廣州的領先優勢仍十分明顯。去年廣州實現GDP2.36萬億,領先第二名成都6616億元。
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的大區中心城市位居二、三位。這兩城高教力量雄厚,近年來高新產業發展都十分突出。以成都爲例,2019年年末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149家,比上年新增1036家,增長33.3%;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9471.8億元,增長10.8%。
來自長三角的杭州和南京位居第四、五位,兩城的GDP總量均超過1.4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這四個城市是目前衆多二線城市中的龍頭城市,也均爲特大城市,並且全部位於長江經濟帶。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整個長江經濟帶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都很好,宜居宜業。同時,這幾個城市都有計劃經濟時代沉澱下來的教育、企業等資源。比如杭州一方面擁有浙大這樣的頂級名校,又毗鄰上海,通過與上海錯位發展,也獲得了很好的發展資源,另外浙江民營經濟十分發達,而民營經濟是創新的主體。
省會城市中還有四個城市的GDP超過了9000億元大關,成爲GDP萬億城市的後備軍,分別是濟南、合肥、福州和西安。
其餘省會城市則與“萬億大關”有不小的距離。其中昆明和瀋陽處於6000億元梯隊,長春、石家莊、南昌、哈爾濱處於5000億元梯隊,南寧、貴陽和太原處於4000億元梯隊。與二線龍頭城市以及二線中堅城市相比,這些城市的經濟實力存在明顯差距,未來亟須迎頭趕上。
南京人均GDP超廣州
從人均GDP來看,在26個省會城市中(西寧數據暫無)共有23個城市超過了70892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說明省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有1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0萬元大關,分別是南京、廣州、杭州、武漢、長沙、福州、合肥、鄭州、濟南、成都和南昌,主要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南京以165681元超過廣州,位居榜首。
有三個省會城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石家莊、哈爾濱和南寧。這三個省會所在的省域均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整體城鎮化率不高。石家莊和哈爾濱下轄縣市較多,雖然人口超過1000萬,但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下轄縣市。可見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對人均GDP的影響比較大。
如果只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個省會城市中,位居前三的分別是杭州、廣州和南京,都超過了6.4萬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這三個城市也是直轄市以外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的省會。
人均可支配收入第四的省會是中部地區的長沙,達到了5.5萬元,長沙也成爲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最高的省會城市。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長沙也是近十年來30多個主要一二線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是依靠其強勁的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帶動。這些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製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以裝備製造業爲例,長沙涌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
哪些城市綜合實力更強
外貿進出口數據是反映城市經濟外向度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有10個省會城市2019年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了2000億元,分別是廣州、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福州、武漢、合肥和長沙。這些城市均爲GDP萬億城市或者準萬億城市。
其中,有5個城市外貿進出口超過4000億元,領頭羊廣州已經接近萬億。位居第二的是來自西部的成都,達到了5822億元。成都2019年統計公報顯示,全面貫徹落實“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高水平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開通國際(地區)航線126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73條,新開通15條,航線規模位列全國第四,中西部第一。
不止是成都,鄭州、武漢、西安、合肥、長沙這幾個中西部的強省會目前都已經逐漸成爲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東部的土地、勞動力等綜合成本已經較高,很多沿海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城市轉移。包括成都、鄭州等中西部強省會是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向型企業和大型外企佈局。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或者叫“資金總量”,是一個地區或者城市經濟運行的結果,是經濟活力的體現。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有8個省會的資金總量超過了2萬億元,分別是廣州、杭州、成都、南京、武漢、鄭州、西安和長沙。這些城市也主要是GDP萬億俱樂部城市。其中,廣州以5.9萬億元穩居榜首,不過其與北上深的差距不小。
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標。省會城市是所在省域的教育、文化中心,高校雲集,科研實力強,因此省會城市也往往是所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地。數據顯示,到2019年有10個省會城市高企數量超過2000家,其中有5個城市超過了4000家,分別是廣州、杭州、南京、武漢和成都,也是當前產業競爭力最強的5個省會城市。
哪些城市急需提升首位度?
近年來,各大省會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中心度與首位度(經濟總量佔所在省份的比重)。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髮現,有10個省份的首位度超過了30%,分別是銀川、長春、西寧、哈爾濱、成都、拉薩、西安、武漢、蘭州和海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其中銀川的佔比最高,達到50.6%;濟南最低,只有13.3%。
西部的農村地區客觀條件比較差,在城鎮化過程中,省會是最主要的平臺,因此省會佔比高;成都、西安和武漢這幾個大區中心城市,教育、醫療、產業等各種要素集聚度很高,形成的規模效應大;在東北地區,由於大多數普通地級市的產業結構較爲單一,近年來下行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省會城市佔比也會更加突出。
首位度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省會城市對全省的帶動力,當然這個佔比並不是越高就越好。如前所述,一些西部省份由於自然條件所限,全省的經濟總量較小,省會城市即便佔比高,經濟總量也不會太大;而東部一些省份,省域內人口和經濟發展較爲均衡,省會城市雖然佔比不高,但規模仍比較大,同時由於這些省份存在雙中心或者多中心,因此整體上中心城市的帶動力和服務作用仍很強。
相比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主要是單中心模式,即省會城市是所在省域的單極核心城市。因此,省會城市強不強往往影響着所在省域的產業發展層次、產業競爭力和全省對人才等的吸引力。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彭智敏認爲,中西部進入到工業化後期之前,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增長極,以增長極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因此,對中西部地區一些省域人口較多的省份來說,如果省會城市不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全省經濟的發展。從首位度來看,在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南寧、南昌、鄭州、太原這幾個城市的首位度都不高,其中呼和浩特這一比例只有16.2%,南寧爲21.2%,南昌爲22.6%
南昌和南寧尤爲引人關注,這兩個城市所在省域的總人口均不少,但這兩個城市的“存在感”均比較弱。在長江中游四個省會城市中,南昌是存在感最低的一個,離GDP萬億俱樂部大關也有較大的距離。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南昌的帶動能力較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江西的發展。“南昌是江西的龍頭,龍頭起不來,其他地方怎麼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