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雜誌/改變世界的大人物 李開復:中國的創新領導者

《30》雜誌 文∣陳莞欣

人們中國正在崛起,超過13 億的人口,不僅讓它成爲人口最多的國家,也象徵着龐大消費商機和充沛勞動力。熱錢投資不斷流入中國,市場發展潛力看似無可限量。然而,即便如此,中國仍未開發出令人驚豔的創新;相反的,大量生產換來的是「仿冒王國」和品質低劣的惡名。

去年,中國當局投入1 兆6400 億美元進行科技研發,申請了將近21 萬項專利,只是這樣驚人的數字,仍未帶給中國具有突破性的產品,中國創新典範轉移的進度依舊遲緩。

這是前Google 全球副總裁、現爲創新工場董事長的李開復,在中國大展身手的時刻。

中國的創新偶像

52 歲的李開復, 曾是微軟、Google 全球副總裁,也是中國創投公司「創新工場」的創辦人。在微博上有5000 萬名追蹤者的他, 是中國重要的創新領導者

翻開李開復的人生經歷,1961 年出生於臺灣、11 歲移民美國,從高中時開始接觸電腦,27 歲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系博士學位。

同年,他被微軟派至中國設立研究中心,一路升至微軟全球副總裁。2005 年他跳槽Google,出任全球副總裁和大中華區總裁,4 年後離開Google 創立創新工場,吸引了來自各國的投資者和企業家

迄今爲止,創新工場市值5 億美元,投資超過50 家公司,其中包括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點心」、手機管理軟體豌豆莢手機精靈」、社交遊戲廠商塗鴉移動」等新興網路產業。

除了事業成功外,李開復在中國也是重要的意見領袖。熟悉網路生態的他,每天在微博上發出16 條訊息,平均每小時更新一次動態。而他在中國各地大學的演講, 也總是高堂滿座

網路、演講和創新工場的投資,是李開復領導中國創新趨勢的利器。他對中國創新的積極投入,被美國《BusinessWeek》形容爲「中國的創新偶像」。

中國式創新3 大焦點:教育資金、微博力量

熟知科技產業動向,在李開復眼裡,中國式創新失敗的主因到底在哪裡?問題或許難以一語道盡,但李開復很關心3 件事:教育文化、資金投入和微博的力量。

從大學巡迴演講的經歷中,他發現僵化的教育體系是阻礙中國創新的最大障礙。

中國式的教育教導學生努力唸書,讓他們養成很強的背誦能力;但是這種教育方針,卻無法培養學生的原創思考能力,想法「太特別」的學生,不是被考試製度淘汰,就是被當作怪胎

同樣的,成立創投公司的經驗,讓他觀察到中國的創投資金總是過度集中在特定類型事業上, 和傳統不同的「偏差值」在創業之初就不容易獲得資金挹注。這2 個問題,反映的都是「不敢和別人不一樣」的心態。

140 字的力量─大V,是媒體,也是名人

身爲大V(指微博粉絲人數100 萬人以上者)的李開復,從1 年前正式開始使用微博以來,平均1 天要發佈16 條訊息。他強調,別小看微博140 字的力量, 單單一個人就可以累積成千上萬的粉絲,在微博上發聲,立即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這140 個字,既是限制,也是自由。微博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差異在於,一件事情爆發,只要傳到一個大V,幾秒鐘內成千上萬的人都知道了。

這種即時傳播力非常強,這就是新媒體,新的傳播效應。尤其當單向傳播如微博、twitter 等,遇上一個具真實名字的人物, 也就是real name 加 one-way connection,將產生無比的影響力。

實名制的one-way network,會形成一種自我維護功能,也就是說,這些人會愛惜名聲,只轉發那些值得傳出去的訊息,所以在社羣裡,這些大V 都是一個個有影響力的媒體角色。

中國式創新的可能模式:迭代式創新

對於中國網路業,李開復仍然樂觀看待,「我相信中國有創新能力與發展空間,只是不能走Google 和蘋果的路子。」

李開復認爲,適合中國的創新模式是「迭代式創新」(iterative innovation),也就是採行既有的概念或模式,將之調整爲適合中國市場的創意。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將會逐步累積成爲重大突破的開端。例如和推特功能相似,但功能又更進化的微博,就是李開復認爲在中國可行的創新模式。

李開復始終相信科技可以改變現狀

他的終極目標,是用創新打開更多大門,開闊人們的眼界和思考方式。而科技和網路,是爲人民賦權的工具,讓人們善用科技,民衆纔有機會決定他們想要、需要什麼, 瞭解何者是對社會有益的事,何者不是。「那是事情改變的第1 步,」李開復說。

面對中國緊縮的言論空間,他認爲,自己並未特別敢言,但創新仍是他一直鼓勵中國社會去做的事。「我知道什麼是不能說的事,所以我不會跨過那條界線。但是如果你沒有不時移動那條線,界線就永遠不會改變。」

更多文章請上30雜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