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震災十週年》蔡錫勳/日本爲何從核電優等生轉爲「零核電」社會?

蔡錫勳/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所長

2012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發生史上規模最大芮氏9.0的大地震,日本稱「東日本大震災」。筆者保留日語的原味,採用「震災」一詞,表達地震和災害

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嘯高度出超乎想像,跨過防波堤,沖毀了福島縣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導致輻射物質外泄的災害。輻射污染問題至今困擾福島、茨城櫪木羣馬、千葉五縣生產製造的食品外銷臺灣

當時的執政黨是民主黨,首相是菅直人,首相官邸的危機管理受到質疑。日本政府認爲東日本大震災是「想定外」(超乎想像)的「天災」。批評者指責是國家的無策釀成「人災」。

▲ 日本2012年發生311大地震,芮氏規模9強震引發超大海嘯。(圖/路透

日本能源政策的改變

福島沒有復興,東北就沒有復興。東北沒有復興,日本就沒有再生。這是日本政府對東日本大震災復興的基本方針。《花は咲く》(花正在開)是支援災區災民復興的代表歌曲。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迫使部分福島縣民過着避難生活、污水問題無法解決外,農林水產品亦受謠言所害,以致出口至外國有所限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改變能源政策。

▲ 日本能源自給率與核電。 (圖/蔡錫勳提供,整理自日本2020年版《能源白書》)

震災前的2010年度,核電佔總發電比率爲25.1%。震災後,日本將核電比率大幅下降,2014年度甚至爲0%,2015年度起漸漸恢復運轉。

震災前的能源政策以減少CO2排放量爲最優先,核電是全球暖化的因應對策。西日本的核電比率高,所以國家和媒體評價關西電力公司爲第一名,沖繩電力公司第十名。

核災之後,日本社會興起「零核電」的反核運動,導致優等生的排名180度翻轉,沖繩電力公司躍升爲第一名,關西電力公司變成第十名。

安倍晉三於2012年12月26日再度就任首相後,2013年版《能源政策》12頁主張:「有責任的能源政策」,95頁批評:「前政權民主黨主張2030年代達到零核電的可能性沒有具體根據。這方針對於那些至今協助國家能源政策的核電廠所在地的地方自治體、國際社會、產業界、國民造成不安與不信」。

整體而言,記取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教訓,「活用安全性確保後的核電」是安倍政權的核電政策。

▲ 在311震災後,日本社會興起「零核電」反核運動。(圖/路透)

自民黨的核電政策也是有所變化。東日本大震災發生當年,自民黨是在野黨,2012年版《政權公約》23頁明文:「確立可以不用依賴核電的經濟社會構造爲目標」。

自民黨奪回政權後,《總合政策集2013 J-File》21頁的項目:「恢復對核電政策的信賴」。2014年版《政權公約》11頁主張:「確保安全性爲大前提的活用」。

2016年版《政權公約》17頁、《總合政策集2017 J-File》27頁、《總合政策集2019 J-File》11頁更進一步明文方針:「推動核電廠的再啓動」。

核災之後,日本政府持續推動核能發電設備輸出政策,希望在海外找活路。事實上東芝、日立製作所的輸出受挫,遭受莫大損失。日立製作所於2020年9月16日,宣佈從英國核電廠建設計劃的事業營運撤退。

菅義偉首相的「實現綠能社會」政策回到核災之前,減少CO2排放量爲最優先。但是方法並非只是寄託於核電,更推動次世代太陽能發電、低成本蓄電池、碳循環之最先端技術開發與實用化,強化氫能、海上風力發電、電動車的新車販售

▲日本311震災,使日本政界調整能源政策方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

日美同盟的「朋友作戰」

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安全保障的基軸。中國、北韓一直是最主要假想敵,然而這次的敵人是東日本大震災。

美軍和自衛隊合作,進行最大規模的直接救援活動「トモダチ作戦」(Operation Tomodachi、朋友作戰)。美國海軍的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雷根號是此作戰的主力,成爲搜索救難、直升機運送救援物資的海上據點。「朋友作戰」的大規模救援印證日美同盟多年構築的信賴關係和友好關係。

日本防衛政策有「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核武器。雷根號的核子動力可以理解是不違反「非核三原則」。

▲ 福島核電廠5年前面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日本經歷兩次核災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於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各投下一顆核子彈,大日本帝國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隨着戰後復興的進展,記憶戰爭的遺構漸漸減少,面對面述說自己的故事依然是日本社會傳承下一代的方式。

廣島市和長崎市的「被爆者」述說自己受到核輻射照射的痛苦體驗,避免人們對恐怖戰爭記憶的淡化,推動廢除核武器的運動。「Hibakusha」是「和制英文」,源自日文「被爆者」,五十音的念法是「ひばくしゃ」。海嘯的英文「Tsunami」也是來自日文的「津波」,念法是「つなみ」。

福島縣、宮城縣巖手縣的災民們也會向年輕人述說自己的震災體驗,傳達海嘯的恐怖,藉此提高防災意識,防範下次的災害。

電影《Fukushima 50》(福島50英雄)是描寫50位員工決定留在覈電廠處理危機的真實故事。

臺灣對東日本大震災捐助超過200億日圓,是臺灣親日的象徵,鼓動日本人的心。日本志同道合者在《聯合報》、《自由時報》刊登混着日文的感謝詞:「ありがとう、臺灣 您的愛心,非常感謝。我們是永遠的朋友」。當時的「臺灣」採用繁體中文,而不是日文漢字的「臺灣」。感謝廣告的上方左邊有一朵梅花,右邊一朵櫻花象徵臺灣和日本。

日本的藏壽司來到臺灣,擄獲衆人味蕾,各店鋪入口現在依然貼着同樣「謝謝 臺灣」內容的海報。由此可知,有故事的商品就會鼓動人心。

熱門點閱》

► ET民調》吳昆玉/國民黨反萊豬、搞罷免 過度政治操作使反感升高

陳建煒/臺灣疫苗進度落後沒面子?國產疫苗不要急着上路!

► 中共兩會》趙春山/「抗衡或扈從」非最佳選擇 臺灣如何趨吉避凶?

► 中共兩會》李沃牆/春江水暖鴨先知 兩會透露的政經走向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