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餘件珍寶 傾情訴說
清代皇后大婚時所戴朝冠。(安旭東攝)
金秋登午門,回眸600年。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聽金甌永固杯「講」對家國的美好祈願;鑑賞200多年來首次展出的深宮漆紗……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年最重磅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日前拉開帷幕。
觀衆登上午門城樓,即可透過450餘件展出文物,探尋故宮600年的雲煙往事。
紫禁城就是最大展廳
「我們使用了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分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畫、佈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觀衆從西至東,漫步256米,可以領略紫禁城的『時』『空』。」 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傑說,不過午門區域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本身就是巨大的「展廳」。觀衆可在9處地標建築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紫禁城的獨特魅力。
600年前的故宮什麼樣?在午門展廳西燕翅樓,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完成的「紀錄片」──《徐顯卿宦跡圖冊》可以解開這個問題。這本圖冊記錄了徐顯卿的成長曆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覽選取了其中兩頁,觀衆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如果細看,觀衆可以發現故宮的變化。」
深宮漆紗200年首次展出
午門正樓展廳,有一件輕巧的展品──漆紗,格外引人關注。它誕生於1773年,由南方匠人們同心協力織造好,千里迢迢送入故宮,成爲符望閣裡的「紗窗」。「展出的漆紗只是其中一片,這是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衆見面。」趙鵬說。
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的第四進院落,這個花園是乾隆爲自己「退休」後打造的專屬宮殿羣,裡面一磚一瓦都代表了當時工藝巔峰水準。透過展櫃細看,這片漆紗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類似,但它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製作每一層的匠人不僅要手藝精巧,而且彼此要配合得天衣無縫。」趙鵬說,「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不能原樣複製。但我們還在努力,希望早日通過科學研究恢復這項失傳的技藝。」
圖文串連講述故宮新事
「你還是這一切東西的主有者,不過你沒有損毀無論那一樣東西的主權。」東雁翅樓展廳,一張1925年10月12日的老報紙在展板上亮出來。那天,紫禁城作爲一座博物院已經正式開放兩天,民衆成爲這座城和城裡文物的新主人。
由此,一張張照片、文字在觀衆眼前,「築」起一座「新」城。照片裡,儲秀宮南窗炕几上殘餘的半枚蘋果,是溥儀匆匆離宮前吃剩的;今年5月在揭裱萃賞樓時發現的「古物陳列所半價聯合遊覽券」,背面還記錄着當年清點文物的筆記……
策展人說:「我們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用鮮活的第一手親身經歷作爲文獻的補充。比如展示溥儀出宮這件事時,用到了遜帝溥儀、內務府大臣紹英和當時執行《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李石曾三個人對事件的回憶,給觀衆提供了理解這一歷史事件的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