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0!關注:銀行網點“關停潮”背後的轉型路

(原標題:6280!關注:銀行網點“關停潮”背後的轉型路)

“最近有一筆銀行理財到期了,本來想去銀行做一下贖回,卻發現原來的網點已經不見了,變成了一家便利超市。”12月9日,56歲的劉女士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半年前她在某國有大行北京中關村附近的支行購買了一款理財產品,當天到期。經過諮詢客服人員,劉女士只好前往該行另外一家網點辦理業務

在普遍受到數字化浪潮席捲的今天,銀行網點的突然“消失”,已不算是新鮮事

據媒體報道,近兩年來,退出的商業銀行網點已超過6280家。今年以來,銀行網點裁撤力度未減,截至11月末,已有2790家商業銀行網點被裁撤,其中將近四成屬於國有大行。

布萊特·金在《銀行4.0》一書中曾一針見血地寫道:銀行服務無處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

現象:網點數量悄然生變

金融時報》記者在近日的走訪中發現,與幾年前銀行網點和ATM機“遍地開花”不同,當下,不少網點已從街頭悄然“消失”。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318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關停,剔除276家屬於被依法接管的原包商銀行網點,還有1042家,僅在北京一地就有27家。

記者注意到,今年裁撤的商業銀行網點中,國有銀行佔比最大,爲37%,股份制銀行佔16%;農商行和城商行分別佔27%和8%。

與網點同時減少的還有ATM機。央行公佈的2020年三季度支付體系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存量ATM機爲102.91萬臺,比去年末減少6.86萬臺;9月末,全國每萬人對應的ATM數量爲7.35臺,環比下降2.19%。

建設銀行渠道部相關負責人稱,近兩年,建行網點淨減少225家,減幅爲1.5%,主要分佈在廣東、河北、山東等網點總量較大、區域發展不均衡、城區發展重心遷移以及黑龍江、甘肅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常住人口外流嚴重的省份。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上半年關閉的商業銀行物理網點中,相當一部分社區支行。

作爲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社區支行曾被寄予厚望。2015年和2016年,全國正式拿到開業批覆的社區支行分別爲1755家和1016家。而經歷快速擴張後,社區支行熱度逐漸降低,2017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社區支行退出運營

自身運營的高成本互聯網智能金融服務的高速發展,被認爲是社區銀行“關店”的主要原因。“社區銀行的擴張可以便利周邊居民的生活,讓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基礎金融服務,但社區銀行的數量也是有上限的,如果周邊居民不足以讓其維持盈虧平衡,那這個銀行網點就可能面臨被裁撤的命運。”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

影響:線上服務基本能滿足需求

記者在走訪調查中注意到,從客戶的感受來說,部分網點的裁撤似乎並沒有對銀行的金融服務造成影響。

“平時一些轉賬、繳費業務,我都是通過手機銀行完成的,只有購買理財、國債的時候才需要到銀行網點。”劉女士告訴記者。

“我已經有一年多沒去過銀行網點了,購物用網銀支付,信用卡還款也可以通過手機銀行。”32歲的上班族林先生說,物理網點減少了,和銀行打交道的相關業務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電子銀行辦理,感覺比以前還要方便。

徐女士在北京珠市口經營着一家小商鋪,以前她每個月都要到銀行網點辦理零錢兌換等業務。“現在去銀行的次數明顯減少。平時我們主要用微信支付寶進行轉賬,就連門店現金使用頻率也降低了。”

與幾年前客戶等待時間過長、情緒焦躁不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走進銀行網點,會發現客戶等候的時間短了,廳堂服務井然有序。

工行北京新世界支行行長劉志忠表示,該行平日裡老年客戶基本上佔到50%左右,每月10日至20日的養老金髮放日期間老年客戶基本上佔到80%。老年客戶到網點辦理頻次比較高的業務一般是養老金支取、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和理財。

除了服務對象高齡化之外,目前,銀行網點的另一顯著特徵是機具替代櫃檯

“近幾年來,除傳統的ATM機之外,網點又陸續引入四五臺智能機具。這使得原來只能由櫃檯經辦的簽約、交易轉賬、填單等業務,如今都可以在機具上實現自助辦理,覆蓋了90%以上的傳統櫃檯業務,大大縮短了客戶等待和辦理業務的時間。”一位股份制銀行大堂經理告訴記者,例如註冊電子銀行的業務,原來經櫃檯辦理至少需要20分鐘,而智能櫃員機通過影像識別、證件讀取、電子簽名等技術,只需3分鐘左右便能完成銀行卡髮卡及安全介質的領取。

探因:網點式微

從“跑馬圈地”到關停瘦身,銀行網點和ATM機不斷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網點數量多,是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一大突出特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銀行通過增加網點,吸引和服務客戶,實現規模擴張,提升市場份額。但是,網點是銀行成本最昂貴、管理最困難、風險最集中的服務渠道。遍佈全國的衆多網點,如果分佈科學合理,功能充分發揮,能夠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那麼網點就是良好的營銷網絡、交易平臺和服務場所;反之,網點就會成爲銀行沉重的包袱和負擔。”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

特別是近年來,隨着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和客戶行爲深刻變化,銀行網點功能和服務面臨着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銀行關停或者整合部分網點,則有助於銀行整體結構的優化

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我國金融科技應用在許多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移動支付、電子清算、網上銀行、數字信貸飛速發展。目前,銀行業離櫃交易率已接近90%。

中國銀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平均離櫃交易率達到89.77%,相較2018年的88.67%提高1.1個百分點,而9年前的離櫃交易率僅有45%左右。

“疫情之下,‘排斥聚集’或將成爲常態,‘非接觸銀行’服務興起將加劇銀行網點式微。”董希淼表示。

趨勢:加大網點優化佈局力度

未來向智能化專業化轉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銀行網點佈局過於集中、不同銀行之間佈局不合理不協調的問題亟待解決。

“銀行網點應更加註重差異化佈局。在城市地區,由於線上金融迅猛發展,人們已普遍使用網上銀行服務,再加之過去各家銀行機構都以城市爲重點進行佈局,這些區域確實出現了網點飽和的情況。但在廣大農村和縣域地區,金融網點覆蓋面明顯偏小,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明顯不足。此外,這些地區經濟相對欠發達,居民線上金融使用技能相對欠缺,人口結構以留守老年人居多,他們對櫃檯等網點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李佩珈表示。

業內專家稱,雖然金融科技發展對物理網點的功能具有部分替代作用,但無論從貨幣形態演進還是商業銀行經營的專業性方面看,商業銀行物理網點都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在金融專業知識快速更迭,金融產品創新加快發展的情況下,更加凸顯商業銀行專業人員利用物理網點提供金融服務的必要性。雖然從科技層面看,科技手段足以解決遠程合同簽署、風險評估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問題,但是商業銀行經營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專業化水平並不會因此而消失。甚至可能出現隨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持續擴大後,居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種類更多、更專業化,因而,更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記者。

正因如此,未來如何提升客戶體驗、增加客戶黏性成爲各家銀行網點轉型的關鍵。

在婁飛鵬看來,未來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智能化。通過布放先進的自動化金融服務設備,提供簡單易行的操作指南,爲客戶提供智能化集成金融服務。

二是專業化。商業銀行將物理網點變成爲客戶提供理財、投資等金融服務的諮詢服務點,另外,通過客戶羣細分的方式,將物理網點定位於專門服務特定的客戶羣體

三是多元化。要根據其服務的重點客戶羣體和網點周邊的客戶羣體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形式的物理網點,構建微型商圈,也可以適當縮小單個物理網點的規模,但物理網點的主要功能和形式要實現多元化。

四是綜合化。部分高端的物理網點要突出業務的綜合化。通過綜合化的物理網點實現金融服務的綜合化,藉助綜合化的物理網點實現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的綜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