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企業憂永續風險傷競爭力,企業如何因應永續風險?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KPMG安侯建業日前發表第二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永續風險不僅是刻不容緩的挑戰,還攸關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獲利,如何培養迎戰這些風險的「社會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的分水嶺。
永續風險如何衝擊企業營運?
根據KPMG調查發現,企業投ESG的預算趨向兩極化,近五成大型企業願投入新臺幣千萬元、而七成中小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則未達百萬元。企業普遍因爲內部對於永續缺乏共識,且難以具體衡量ESG行動的成果,導致尋求跨部門合作、預算投入的時候往往會卡關,受訪企業表示,缺乏認知、溝通與影響力成果,加上難以凝聚內部衆人之力投入ESG,是目前企業遇到最大的轉型難題(詳見圖1)。
圖1. 企業迴應永續風險的主要困難(依企業員工人數);圖片來源:KPMG
儘管企業在轉型上仍困難重重,但永續議題已經深切影響到企業營運的穩定性、人才招募與競爭力,永續風險已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大麻煩。
沒跟上永續趨勢,當心被淘汰
KPMG觀察到,整個區域環境的大幅改變,對臺商客戶的影響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過去數十年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大陸的臺商,若不能分散供應鏈,未來恐怕連訂單都接不到。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強調,供應鏈移轉調整是臺商企業避風險的首要之務,但同時也爲臺商企業帶來極大的成本支出。若要投入到一個新環境設廠,不是複製二、三十年前在中國設廠的經驗就足夠,除了要了解當地的基礎建設、人力成本、租稅環境和法規,現在還多了淨零碳排的趨勢要考慮進去。另一方面,即使公司本身遷移設廠沒有問題,還要考慮上下游的供應鏈廠商能不能跟上,相關的風險、人才流動、溝通成本都是企業會產生的隱性成本。
因爲環境一直在變,企業更要強化自身的應變能力,才能應付永續的各種要求,若企業在這個時間點還不懂得運用科技掌握客戶、提升效率、控管風險,要小心接下來AI時代馬上就會被淘汰。建議企業要重新盤點公司治理的能力,看看管理流程或是組織編制的彈性夠不夠,面對變化的時候能不能積極的應對,若發現不足一定要儘快補起來。
劉中惠也提醒,企業在轉換供應鏈時需要非常多的協助,過程中怎麼穩住人才也非常重要。因爲少子化造成的缺工,加上國際間的人才移動趨勢,讓企業要比以前更努力才能留住好的人才,必須打造更細緻的人才政策,針對各種年齡層和不同層級員工的需求提供個別化支持,才能吸納或留任人才。
圖2.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風控長張發祥(圖左)與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分享企業如何因應永續風險;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減碳勢在必行!碳排攸關企業生存問題
環境部在今年10月時公告,碳費徵收拍板爲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將從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1]。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風控長張發祥指出,未來開始徵收碳費之後,大型企業若沒有把碳排問題處理好,可能吃掉公司全年的獲利,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首先,臺灣社會氛圍必須改變「股東至上」的概念,否則上市櫃公司將股利全都配發給股東,還有多少錢可以拿來做ESG?很多企業主在面對ESG議題的時候,覺得這是個要花錢的事情,但根據國泰世華銀行長期投入ESG的經驗,公司的EPS跟ESG成效往往是呈正相關的,在永續經營投入越多的企業,這幾年的獲利狀況相對來說都是不錯的。
雖然金融業本身並非降低排放的重點對象,但全球的主管機關非常聰明,知道要從金融業着手,將銀行所有客戶的碳排當作銀行的碳排(金融業的範疇三排放),讓銀行去告訴所有的企業,不做ESG就沒有資金來源,等於是掌控住企業的命脈。張發祥強調,現在臺灣沒有一家銀行不重視ESG,意味着不看重ESG的企業在臺灣是借不到錢的,不管是對大型企業或中小型企業而言,這都是影響生存的嚴重問題。
相對的,ESG做得好的企業,未來尋求資金或向銀行融資也會相對容易,以臺灣銀行界觀點來看,若一家企業不重視ESG或是碳排越來越嚴重,在評估投資或融資時都會列爲重要考量。銀行會給3年的期間當作觀察期,若每年減碳成效都有進步可獲得優惠,假設3年內都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污染越來越嚴重,就不會成爲銀行願意借錢的物件。
最後,張發祥也鼓勵企業,不要覺得是因爲「政府法規要求」、「供應鏈要求」而被迫做ESG,若從正面思考,ESG已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公司重視ESG表示走在全球的主流正確當中,未來也會更容易受到銀行和投資人青睞。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備註: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1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