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治港的割席效應
(圖/中新社)
北京正從方方面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重中之重是建立嚴密的篩選機制,讓「反中亂港」者出局,確保每一位參選者以及當選之後的表現都堅決擁護中央和建制。由於誰是「愛國者」完全由其委任者決定,所以標準可能偏狹,致使香港及內地都有人懷疑,未來稍有自由意志者恐怕都難以過關,極可能造成人才反淘汰,而淪落爲「愛黨者」治港。
中共之所以要「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關鍵在於認爲近年政治亂象揭示了現行機制存在隱患,唯有確保以愛國者爲主體的「港人治港」,在香港依照中央意旨施政和有效治理,才能使「一國兩制」的實踐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爲此而大大擴充選舉委員會的規模和職能,同時建立一套全流程選舉資格的審查機制。換句話說,由於認定大多數港人根本不明白「愛國」的標準,沒有能力篩選愛國者與亂港者,所以無法信任這個多次發生反中央暴亂的邊陲城市,而必須採取強硬措施扼殺各種可能威脅其全面管治權的風險和隱患,另一方面還要加強香港人的愛國教育。經過國安法的頒佈和選制的調整,香港簡直回到「訓政」時期,離民主目標越來越遠。
港人普遍認爲北京的「愛國」標準失之嚴苛,可能無異於「愛黨」,如果強行將其跟「愛黨」等同起來,則事實上不僅將和「港獨」及泛民主人士「割席」,恐怕也會和多數港人分道揚鑣。選舉新制出爐,象徵央港互信跌落谷底,過去幾年的政治抗爭與社會動盪讓北京感到多數港人離心離德,所以非用重重關卡約束「反中亂港勢力」不可。事情發展到這步田地,除了要歸因於北京及香港當局長期誤判民情,香港的泛民主派也責無旁貸,因爲他們始終與破壞繁榮穩定的「攬炒」派與推翻中國主權的「港獨」關係曖昧,不願明確割席,北京擔心他們也成「反中亂港勢力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並非出自疑心病。由於無法遵從國家主權安全底線,所以自認的「愛港者」無法被北京確信爲「愛國者」,反而將「愛黨者」標準套用在「愛國者」的衡量上。
北京出此計策其實也是最後的選項,其他路子走不通才走這條險路。5年多前,當時的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就在報刊發表題爲〈以制度自信推進有香港特色的普選〉的署名文章,指出:「香港的一些政治力量和人物也才能知所趨避,逐漸調整政治立場,以實際行動尋求與中央政府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動,從而謀取自身發展的更大空間。」奈何事與願違,一廂情願的政治訴求無緣獲得香港社會及泛民派的正面迴應,導致央港關係愈來愈緊張,近一年更喪失迴旋餘地。
按照北京的標準,所有民主派幾乎都是「反中亂港」勢力,鬥爭成爲正辦,任何統戰都無必要,因此團結對象的圈子越畫越小,未來願意或者獲准循着體制參政者必然也侷限於建制派人士。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雖說中央仍舊判定「香港社會絕大多數中國公民是愛國的,站在愛國者對立面的是那些少數反中亂港分子」,但未來被認可的「愛國者」,有可能是隻少數人。
我們看到中共中央出手改變香港選舉制度,香港建制派紛紛鼓掌稱好,他們基於個人選舉競爭壓力大減而附和,沒有選舉糾葛的內地學者有人卻當頭棒喝:「中央不要忠誠的廢物」,這個諍言確是一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