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鏡大戰”將至 AI眼鏡密集上市

《科創板日報》12月19日訊(記者 高夢陽 實習記者 李佳怡) 距離谷歌發佈第一款智能眼鏡產品12年,隨着AI在2024年的爆發,Ray-Ban Meta的大賣也驗證了AI+眼鏡技術的可行性,智能眼鏡市場熱鬧了起來。

一個多月以來,多家企業發佈智能眼鏡產品。包括Snap、Meta、百度、Looktech、 Rokid、雷鳥創新、閃電科技、XREAL等品牌都發布了相關產品,三星、OPPO、vivo、華爲、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也在積極佈局AI眼鏡項目。

記者注意到,AI眼鏡概念在二級市場關注度上升。而博士眼鏡12月18日在互動平臺回覆稱,目前公司在智能眼鏡業務上已與星紀魅族、雷鳥創新、XREAL、界環、李未可、ROKID等品牌開展合作。

“AR眼鏡是AI的最佳載體”,採訪中Rokid創始人兼CEO對記者說道。而這一觀點也賽道中不少企業的共識。

一場“百鏡大戰”正在悄然打響。

“百鏡大戰”一觸即發

AR設備從2023年起便跑步進入快車道。據市場調研機構IDC最新報告,2023年國內AR設備出貨量26.2萬臺,同比上漲154.4%。

另外,Wellsenn XR數據也顯示,2024年全球AR銷量爲11.3萬臺,同比增長16%,增量銷量貢獻來自於消費級AR眼鏡公司XREAL、雷鳥、Rokid、Viture等,“AI+AR”眼鏡將成爲行業發展的新變量。

自去年9月Meta發佈與雷朋合作的AI眼鏡Ray-Ban Meta,AR眼鏡搭載AI技術的熱度就持續攀升。據悉Ray-Ban Meta眼鏡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出貨量超過110萬臺。

Ray-Ban Meta的大賣驗證了AI+眼鏡技術的可行性,看到未來發展圖景的各大領域頭部企業,包括互聯網公司、電子消費品公司,甚至傳統的眼鏡廠商都蜂擁而至,到11月更是到達頂峰。據悉,最密集時,國內外僅10天就發佈了18副AI眼鏡。

蘋果、谷歌、三星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紛紛對外“放風”,表示正在計劃加緊AI眼鏡的研發工作。國內互聯網、消費電子、AR類智能硬件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廠商,包括小米、華爲、閃電科技、盈趣科技等均表示加碼AI眼鏡。

包括雷鳥創新、Rokid、Xreal等在內的多家AR智能硬件廠商創始人,向《科創板日報》透露,AI是一個巨大的機會,AR眼鏡會是AI落地的最好載體之一。

以Rokid爲例,其與BOLON眼鏡開發的基於“AR+AI”概念眼鏡Rokid Glasses採用了一體化結構佈局,重量僅49g,在外觀上,已與正常眼鏡無二。該產品配備了一顆1200萬像素的專業級攝像頭,支持特定模式下的高清拍照和視頻錄製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Rokid深度整合了阿里巴巴旗下通義千問大模型的算法能力,還將接入支付寶旗下的AI智能體支小寶,引入AI辦事、聲紋支付等能力。

國金證券研報也指出,在2025年具備音頻和攝像頭的AI眼鏡是當下AI模型應用落地的最佳可穿戴設備,隨着多模態模型能力的提升和AI Agent的成熟,產品功能性和應用場景將獲得極大提升,持續看好2025年AI眼鏡大規模放量。

對於當前大廠與創業公司扎堆的行業現狀,祝銘明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不同賽道的競爭對手進入對於行業來說是有幫助的。他認爲,大公司的加入讓行業的聲量變大,吸引了更多關注。“行業聲量大而暫時未有“殺手級”產品出現無疑是創業公司最想看到的場景,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差異化的定位或保持領先趨勢,這是他最願意看到的場景,目前行業也的確如此。”

AI眼鏡完全落地尚需時日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擠入AI眼鏡賽道的玩家雖多,但產品差異化並不明顯。

究其根源,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樑振鵬分析到,智能眼鏡行業呈現同質化特點的原因可能是市場競爭激烈和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導致各家廠商的產品外形和功能大同小異。

“期待AI眼鏡面世是一方面,但是AI體驗感如何、續航能力怎樣,日常生活中會不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帶來安全隱患,這些也是我現在很關心的問題。”消費者李先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達了他的擔憂。

“智能眼鏡這個賽道仍處於上半場,現有供應鏈的解決方案是不夠好的,還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Xreal創始人徐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坦言。

在徐馳看來,AI眼鏡目前無法成爲消費者的剛需,本質原因在現有供應鏈給出的AI眼鏡方案還難以達到消費者對AI體驗的需求。AI眼鏡在拍照、顯示模塊、輕量化和芯片性能上仍有很多提升空間。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AI眼鏡同樣持謹慎態度。他認爲,就技術而言,目前的AI眼鏡在電池壽命、攝像頭效果、語音識別精度等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

此外,缺乏應用與生態,同樣也是目前大部分國產智能眼鏡廠商最爲頭疼的問題。

Ray-Ban Meta之所以得到不錯的市場反饋,部分歸功於其能夠很好地支持Instagram、Message等平臺的視頻直播、視頻通話功能,同時還能將拍到的照片便捷地發佈到平臺上,這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核心賣點。

目前,國內包括華爲、小米等在內的廠商,目前都停留在支持簡單語音功能的階段,尚不能對接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內容生態平臺。同時,大部分消費者對於AI眼鏡的瞭解和認知程度也普遍不是很高,如何幫助消費者深入瞭解產品同樣是廠商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徐馳告訴記者,當前生態存在過度碎片化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只能依賴更大體量的生態玩家站出來給行業制定一些規則。“我自己有一種預感,這件事很快就會發生,最快有可能這周就會發生。”徐馳對此保持樂觀態度。

對於行業發展,祝銘明也向記者表示,目前市場的主旋律還不是競爭,而是市場教育。這也意味着,AI眼鏡仍處於爆發前夕。此外,祝銘明強調,想要成爲“下一個iPhone”,還要解決計算能力、電池壽命等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關鍵問題。但他認爲這是所有消費電子行業的必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