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建議爲農村高考考生單列招生計劃

本站教育頻道綜合訊 據新快報報道,“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中大舉行,北大教授文東茅建議——

重點大學可以把各個省的招生計劃分爲N+X兩部分,X專門留給日漸萎縮的農村學生。”上週六,由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5所高校聯合主辦、信孚教育協辦的"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在中大舉行,30名教育專家把脈中國教育改革。北京大學教授文東茅指出,農村學生在高校屬於弱勢羣體,應給予特殊招生照顧,在高考招生時,對其單列招生計劃。

文東茅

高考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文東茅:單列招生,給寒門子弟更多的機會

去年,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中首次推出針對欠發達地區考生的試點方案,要求申請人必須長期在欠發達地區學習和生活。文東茅說,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改革動向,可以拓展到高校的高考招生計劃中,"重點大學可以把各個省的招生計劃分爲N+X兩部分,N按高分低分錄取,X專門留給農村學生和寒門子弟。"

文東茅解釋,現階段,僅靠"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種形式上的公平,已不能保障教育實質上的公平。而此舉正是爲了"保障實質上的公平",增加農村學生向上發展的機會。

他還用調研數據來"說話":北京8所高校中,農村學生平均所佔比例是12%,而"985院校"佔比僅爲1.7%。一般院校只有20%的學生父母有高等教育學歷,而在"985院校"中,這一比例高達75%。

"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原因是高考分數的高低,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平均相差40分左右。"在去年通過清華自主招生初審的考生中,只有不到三成考生來自農村。文東茅說,我們的教育如果還是唯分數論,弱勢羣體永遠是弱勢的,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X這個數字一般不會很大,可以是2%,可以是3%或5%。這樣能直接提高弱勢羣體的入學機會,又不會影響招生質量。"文東茅建議N+X方案可先試點,再全國推廣。

楊東平

擇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人爲打造“豪華學校”,不得不擇校

擇校愈演愈烈,誰之過?楊東平說,最爲流行的是這樣一種解釋: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短缺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而只需要一個簡單事實判斷,就知道這種解釋並不準。”楊東平分析,現今教育資源極大地增加,而學齡兒童只有十幾年前的一半左右。如此說來,擇校豈非悖論

在楊東平的語境中,擇校演變至今,其實是我們在“自討苦吃”。“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人爲地製造和不斷地加大學校差距,打造了一小批豪華的名牌學校、示範學校、重點學校。由於這種巨大的學校間的差距,造成了家長(微博)不得不擇校。”他說,義務教育是一種基礎性的教育,不具有培養優秀人才的拔尖的功能,義務教育是國家花錢的,國家花錢的就不能分三六九等。

楊東平認爲,縮小學校差距,關鍵在於教師流動。而師資流動在我國江蘇和山西已有先例,每6年便調動一批老師,每次流動比例達15%,“一年流15%,三年就45%,對學校的影響就大了。”校際之間老師工資待遇有別,如何促進師資流通?楊東平建議把績效工資作爲基本制度。進不了好初中,就進不了好高中?楊東平稱,高中指標下放到普通中學,便可打破這個鏈條。普通初中的學生只需努力變成“雞頭”就有可能上重點高中。

朱永新

教改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學家朱永新:自下而上,“教室裡的改革”更靠譜

“用形式主義對付官僚主義,這是自上而下進行教改的缺陷。”中國的教育一直在改,國家說要改,老百姓說要改,學生說要改,可是爲什麼遲遲沒有改?朱永新表示,缺乏自下而上的改革是重要原因。

在他看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可以利用行政力量進行強制性推廣,短期內可以實現大面積覆蓋,但卻無法持久。基層教育單位已經習慣和政府“打游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爲什麼我們說現在假教育太多,上頭有要求,下面就照做,上面沒有要求,下面就恢復原樣了。”

朱永新坦言,“教室裡的改革”更靠譜,“一個校長關起門來,你就是國王,是可以有所作爲的。”他說,自下而上,就是老師和校長自己想對制度做點改變,而非“打醬油”走走過場,從自己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