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義民廟文物進行科學鑑定 傳承閩籍義民文化
雲林縣北港鎮義民廟進行神尊等文物鑑定,傳承義民文化。(吳國興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雲林縣北港鎮義民廟進行瓷爐等文物鑑定,傳承義民文化。(吳國興提供/張朝欣雲林傳真)
文化部爲傳承義民文化,補助雲林縣北港鎮義民廟進行文物鑑定,學者專家以射線螢光分析儀等科學儀器,檢測神尊、墓碑、神位牌、香爐等7件文物,一旦確定爲古物,便可由文化部門列冊保護,併爲臺灣的閩籍義民信仰建立珍貴的文物文化價值。
廟冢合一的北港鎮義民廟,其義民冢、義犬將軍石雕極具特色,已由文資單位指定爲縣級古蹟,廟內並保有數十件歷史文物,其中近十件年代久遠,但一直沒有公部門列冊保護,廟方自費普查後,獲文化部補助展開鑑定工作。
鑑定計劃由逢甲大學文化資產與文物保存研究中心負責,研究中心主任李建緯教授日前率專案研究員陳遵旭等人到義民廟,利用射線螢光分析儀、X光機、高倍數顯微鏡等科學儀器,檢測石爐、瓷爐、神像、神位牌、墓碑共7件文物。
李建緯表示,北港義民廟所供奉的義民爺公與義犬將軍,是臺灣罕見的閩人系統義民廟,起源於清代林爽文與戴潮春事件。所謂「義民」即「義勇之民」,是在動亂時期人民自主的1種分類意識與行爲,關乎着身家自保與維持地方秩序的需求。
李建緯說科學檢測提供文物歷史與傳說的印證基礎,但還需靠着對於數據資訊的解讀,以及人文歷史的透徹瞭解,並互相對比印證,才能得出具有意義的檢測內容。
義民廟常務委員吳國興指出,廟方爲彰顯義民與義犬精神,每年舉辦「笨港義民文化季」,希望藉由此次鑑定工作,讓文物變古物,更完整地呈現義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