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擴大朋友圈 想主導新的世界秩序”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充滿火藥味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結束後,我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一刻都未停歇,立即開啓了密集外交行程。在桂林與俄外長拉夫羅夫會晤,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出訪中東六國。
眼看中國不斷地擴大“朋友圈”,美媒《紐約時報》又酸了,報道中揣測稱中國想主導“新的世界秩序”,還宣稱在拜登想建立一個“民主國家聯盟”時,中國也想要表明它有自己的“聯盟”。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本月初已明確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搞針對特定國家的“小圈子”不得人心、沒有出路。
拉夫羅夫與長王毅在桂林會面
《紐約時報》在3月29日的報道中列數了王毅近期的行程及成果,提到中俄在桂林會談中一道譴責了西方的干預和制裁;在“中東之行”中,王毅訪問了包括沙特和土耳其等美國傳統盟友;3月27日,王毅與伊朗簽署了一項全面投資協議等。
報道爲此揣測說,儘管中國官方否認這一時間安排是故意的,但其傳遞的信息很明顯;中國想要將自己定位爲“國際秩序”的主要挑戰者。
報道宣稱這一國際秩序是由美國領導的,通常遵循所謂的“民主、人權、法治”等原則。緊接着報道引用王毅在桂林會談中的講話,但卻抹去了他講話的重點,僅稱“王毅說這樣的國際秩序不代表國際社會的意志。”然而實際王毅外長的原話是:“少數國家所謂‘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的說法涵義不清,反映的是少數國家的規則,並不代表國際社會的意志”。
在強行將中國置於“民主、人權、法治”的對立面後,報道又聲稱,美國所領導的聯盟越是挑戰中國,就越會增強中國成爲“反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全球領導人的野心。這也展示出了一個越來越自信的中國,他們不僅會就美國對其內政批評進行駁斥,還會將自己的價值觀作爲其他國家榜樣。
因此報道認爲,當前世界正日益分化爲不同的陣營,中國和美國都希望吸引支持者。報道指出,如今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已經走得更近了,雖然正式結盟的可能性很小,但兩國的外交和經濟關係已經在共同對抗美國的事業中加深了。軍事戰略關係也是,中俄軍隊經常舉行聯合演習,並兩次在日本海岸進行聯合空中巡邏,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2月。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遠東聯邦大學(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國際研究教授阿喬姆·魯金(Artyom Lukin)認爲,美國政府的針對中俄的舉措和姿態,會被中俄視爲敵對和侮辱,不出所料地會推動中俄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除了俄羅斯之外,報道還稱中國獲得了國際組織的支持。近段時間在迴應西方對新疆的抹黑和污衊時,中國一直強調要支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主導地位。王毅早前曾指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有80多個國家支持中國在新疆的行動。但這些實實在在的聲音都無法叫醒裝睡的西方,《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固執地暗示說,這是因爲中國在這些國際組織的“影響力有所增長”。
此外,還有美國的傳統盟友——歐盟。報道直言,到目前爲止,許多歐盟國家還不想明確地選擇支持哪一方,都想避免出現冷戰時期的那種兩極意識形態分歧,部分原因是他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不斷加深。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本週末的歐盟峰會上,被問及對華政策時,也強調說盡管歐盟與美國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並不完全一致。在今年2月7日,默克爾在參加“德法國防和安全委員會”視頻會議時也指出:她認爲“歐盟應該有自己的對華政策”。
事實上,真正意圖拉“小圈子”重挑集團對抗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政府。王毅外長的每一次出訪,都給到訪國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如中國和阿聯酋啓動合作灌裝中國疫苗生產線項目;中國和伊朗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議,有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投資伊朗電信、基礎設施等數十個領域,價值高達4000億美元,並將獲得伊朗的常規石油供應等。
相比美國,拜登25日以視頻的形式參加歐盟峰會,會上他除了和歐洲盟友們共商“重振美歐關係”外,還討論針對中國的外交政策。而美國務卿布林肯在首訪北約之時,還故意挑撥中歐貿易合作等。
對於美國政府使出的“小伎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早前在接受採訪時曾喊話說,“美國應該降低民主和人權的基調,更多地談論在全球事務中的合作”。
本月初,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明確表示,中國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世界的機遇而非挑戰。
汪文斌還強調,中方始終堅定維護的是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個別國家爲維護自身霸權所定義的國際秩序。在全球化時代,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搞針對特定國家的“小圈子”不得人心、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