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持續關注胃腸健康 助力消化疾病科普發展

近日,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李景南教授發起的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消化學組(以下簡稱“消化學組”)在北京成立。旨在普及中國消化疾病知識,提高其知曉率和診療率。此次消化學組成立大會,得到了拜耳公司大力支持

“消化學組將以做到真正的惠民科普,提高公衆疾病認知和重視程度,實現消化道疾病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爲方向,開展青年醫生科普後備人才培養、撰寫《中國常見消化疾病科普健康白皮書》等項目。”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表示,“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爲疾病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陣營。消化學組致力於成爲醫師協會各學組中優秀的科普學組,鼓勵百花齊放、勇於創新的精神,並將通過新興互聯網渠道做更有效的科普工作,讓科普醫生更瞭解公衆需求,不斷提升科普工作成效。隨着各項發展項目及支持計劃的實施,消化學組將在提高消化疾病的科普水平及診治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惠及更多民衆。”

打造權威疾病科普,撰寫消化疾病健康白皮書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與日劇增。但隨着社交軟件傳播手段的崛起,一些“僞科學”的健康知識也一併滋生且日益蔓延,魚目混雜讓人難辨真僞。因此,如何獲取權威的健康科普知識,滿足公衆健康需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李景南教授介紹,“作爲消化學組首個項目,白皮書中所有科普內容均由消化學組中臨牀經驗豐富的權威專家共同編撰,以確保內容的科學嚴謹,通過醫學科普的正本清源,讓百姓獲得權威的健康知識,以提高消化疾病知曉率和重視度,從而改善消化疾病診療率低下的現狀。”

據悉,此次白皮書以胃炎、胃黏膜損傷、消化潰瘍類、反流性食管炎、腹瀉、便秘等常見消化疾病的定義概述、症狀識別、家庭常用消化類藥物經驗性治療方法三部分爲核心內容,指導公衆從消化疾病認知到識別診斷,再到治療的疾病管理全過程,提高公衆對消化疾病的重視和科學認識,強調“早識別、早治療、早獲益”的理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陳勝良教授強調:“衆所周知,醫學知識內容十分枯燥,這也是導致公衆更願意閱讀並相信一些輕鬆易懂的僞科學文章的根本原因。此次消化學組編撰的白皮書是一份老百姓實用讀物。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最權威、最科學的消化疾病知識,便於公衆理解與使用,教會大衆疾病自我識別以及積極開展居家經驗性治療的方法。”

倡導互聯網思維,更好服務患者

如今社會,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健康科普工作像是一把“雙刃劍”,如何開展有效的健康科普呢?陳勝良教授談到三個方面:首先要樹立對科普概念的正確理解。科普是“內行人”(醫生)給“外行人”(公衆)講清科學的問題,不同於學術交流以及隨意調侃,是一種天賦、興趣和科學訓練的“情懷”。其次“科學性”是科普的生命,無證據不講、無結論不講、不懂不講、沒做不講。第三讓受衆聽懂是科普的第一要務,要像做學術研究般,有“針對性”地充分了解受衆需求與關切,要說消費者可以理解的話,並落實在“可操作層面”。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髮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爲公衆及患者獲取醫療服務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疫情加速了公衆對互聯網的使用和認知,促使互聯網購藥及問診人羣的大幅提升。對此,陳勝良教授在有效科普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認爲,互聯網思維值得醫生學習和參考,其真正幫助醫生,打破行業封閉,將知識傳播給更多的受衆。醫生是推動互聯網醫療的核心,促成互聯網醫療產業的良性循環,幫助患者獲得更爲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患者在哪裡,科普就要到哪裡,醫生應具備互聯網思維,藉助互聯網渠道和社交媒體,更好服務患者,最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