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勞職院:精準需求構建辦學體系 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
編者按:近年來,在中央政策支持及各地大力推動下,中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招生規模和畢業生就業率均上了新臺階,職業教育駛上了發展快車道。人民網圍繞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地方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教育體制機制探索改革、職教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對全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進行系列報道。
“學院強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精準需求爲導向構建學院辦學發展全過程。”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下稱勞職院)院長李繼延教授用這樣一句話評價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方向。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下稱勞職院)前身是成立於1985年的北京市勞動管理幹部學院和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幹部學院,2006年改制更名爲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院是一所市屬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也是國家級骨幹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學院於2019年12月被列爲教育部、財政部“雙高”建設單位。
北京勞職院院長李繼延教授
人才培養從樹立職教自信開始
每屆新生進學校,學院首先就要樹立學生的職教自信,樹立學生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思想觀。採訪過程中李繼延教授幾次強調樹立學生信心的重要性。“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他很棒、很聰明,和考上本科的同學相比只是選擇的道路不同,他並不是一個失敗者。”
除了常規方法外,勞職院每年都會通過公開選拔的方式,派40名學生去歐美髮達國家進行爲期一個月的訪學,瞭解當地職育發展狀況,進行崗位實習,體驗所在國的職教自信。每個人訪學歸來後都要跟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穫,優秀的還會在全校範圍進行交流。“以德國爲例,它今天的世界工業地位和其職業教育培養有直接關係。學校的孩子們出去一趟一是見了世面,二是增強了自信心。學生回來後腰杆都挺得更直了,也堅定了各自職業發展方向。”李繼延教授充分肯定了這種模式。“學校的分享會校領導和老師都會去聽孩子講他們有什麼收穫,這又堅定了我們派出這些學生的信心。”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院利用多種模式並行的方式,爲學生的成長搭建立交橋。“2+3+2”模式的七年貫通培養中,學院與跟北京十一學校合作開展高中階段教育,畢業生可分別獲得勞職院與十一學校頒發的高中畢業證。高中畢業後學生直接進入勞職院的專科階段學習。三年專業技能學習後,學生可升入到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經貿大學等與學校合作的本科院校,順利畢業後,學生能夠拿到合作院校的本科畢業證書。學院還跟中職院校建立了“3+2”或“3+3”模式的合作,爲一些中專與技工院校的學生進一步深造,進一步提升提供了可能性。
李繼延教授表示,“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儘量照顧到學生個人學習興趣和對個人職業發展意願。”根據學生的職業嚮往,學校提供了可操作的平臺,在入校經過基礎課學習後,學生可根據對職業和專業的愛好進行專業轉換。
辦學體系精準定位市場需求
學校現有三大專業羣,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專業羣、城市安全運行與管理專業羣、現代服務業專業羣。專業羣設置立足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和“兩區”建設定位,致力於爲首都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學院在人才培養和就業方面的建設均緊密圍繞三大專業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專業羣的學生可以進入到政府的人力資源服務大廳或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城市安全與運營管理專業主要是跟大型國企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如北京燃氣集團、自來水集團,地鐵運行總公司等,所學專業技能將承擔城市安全運營的主要任務;現代服務行業則主要服務於市民對大健康產業的需求。
“每年畢業生就業率基本在99%以上,重點專業就業率則是100%。學校現在比拼的是就業質量,如:專業對口率、職業穩定度以及起薪水平。”李繼延教授自信地肯定道。“比如學生是軌道交通畢業的,如果跑去幹別的了,我們認爲就業質量很差,這就是專業對口率;你首次就業在崗位上穩定了多長時間,一年以後還有多少人,三年以後還有多少人?這叫職業穩定性;就業質量還看用人單位、客戶滿意度。”據瞭解,相關數據學院已請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評估了十年,作爲學校對專業、教師考覈體系的重要指標。李院長戲稱,“你說好,我說好,都不如‘他’說好。”
談到學院專業羣發展就繞不開入選了國家“雙高計劃”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職業教育也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其不可替代性在於精準定位、精準投放。這需要首先了解市場,根據市場做前瞻性的安排。比如人口老齡化是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問題出現時從政策到人才儲備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後性,但同時很多大型企業房地產企業陸續在大規模修建養老院作項目配套設施。可硬件有了,軟件從哪裡來呢?等問題突出暴露時再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就有些晚了。”
2019年,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已發展到兩個班80人的規模。畢業生就業情況是1:6,即一個畢業生有六個用人單位在爭搶。看着大家十多年努力的成果,李繼延教授爲學校點了個贊。“當初申請設立這個專業的初衷除了發展前瞻性外還有社會責任方面的考慮。作爲北京市屬的高職學校,從資金到政策支持,北京市政府都保障有力,學校也應做出相應的回饋,急北京之所急,充分體現首都高職的社會責任。”
學校近年來不斷參與到國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項目中去。以“一帶一路”戰略爲例,學校重點開發對象是東南亞國家,跟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的學校都有相應的合作,包括職業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培訓,其中電子商務專業深受各國合作院校的一致好評。
在被問到學院下一步發展哪些方面亟待補強時,李繼延教授坦言,“首要問題是解決如何讓我們的教育資源更廣泛地惠及普通百姓。”比如在招生地域問題上,在優先保證基礎的情況下,如果還有富餘,是不是可以把一些資源向對口支援的貧困地區傾斜?一方面,北京需要這些專業服務性人員,這是爲了服務北京老百姓衣食住行;另一方面,貧困地區學生畢業後在北京就業,可以解決貧困的代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