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協委員建議,優化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方式

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如何更好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7月12日,北京市政協舉行專題協商會,北京市政協委員、與會專家從頂尖科技人才培養、優化評價方式等角度,圍繞營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良好環境進行建言。

青年科技人才科研生態仍需優化

今年,北京市政協科技委牽頭圍繞專題協商會議題“進一步營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良好環境,更好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開展調研。

市政協科技委員會主任許強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以科技計劃項目爲載體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以複合型青年人才培養助力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以不斷優化的國際人才政策吸引國際青年科技人才,以科研體制機制創新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不斷優化、發揮作用成效顯著。

但調研也發現,當前北京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還存在頂尖青年人才數量偏少、人才早期科研經費支持不足、人才國際化程度偏低、針對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科研生態仍需優化等問題。

加強頂尖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

北京市政協科技委副主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副院長史新興建議,制定不同用人主體的政策。針對科研院所,可從實施引才獎勵、優化納稅等方面制定政策,緩解薪酬收入不高的劣勢。針對高校,可從職稱評聘、項目申請等方面制定政策,解決人才發展的瓶頸問題;針對民企,可從落戶、購房等方面制定政策,補充民生保障的短線難點。

“北京市國際重要科技獎項獲得者和引進的前沿科技領域高層次人才年齡基本已超50歲,頂尖青年科技人才數量少,需要加大對青年頂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他建議,探索實施海外青年頂尖人才集聚專項計劃。新設一批海外引才工作站,形成青年頂尖人才庫,並建立動態跟蹤機制。針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的用人需求,依託青年頂尖人才庫,持續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推動國內用人主體與海外人才的聯繫對接,進一步實現引才聚才。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等牽頭,聯合民企,組建青年人才集聚的聯合技術創新平臺。依託平臺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的培養體系,在研究實踐中提升能力,促進其快速成長爲社會需要的頂尖科技人才。

健全長週期評價機制,加大基礎學科扶持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麗麗稱在調研中發現,論文、獎項等原有核心評價指標被破除後,雖然以實際貢獻評價人才成爲共識,但實際貢獻以什麼標準來體現、認識是否統一等在實踐中難以把握。

她建議,由市主管部門出臺指導性文件,鼓勵探索多元化評價標準和方法體系,實施因人而設、分類分層的“菜單式”評價,尊重差異化的專業背景、工作性質和成果產出,讓不同類型的青年科技人才擁有專屬“賽道”。

在“誰來評”方面,建議由市主管部門牽頭健全具有較大公信力、影響力的評價共同體。對從事應用研究、社會服務的青年科技人才,進一步加強用戶、市場和行業協會等第三方評價機構管理和服務;在重大項目中引入國外知名專家和國內青年人才評價,充分結合“國際聲音”和“青年聲音”。適度將人才評價自主權下放至用人單位,由市主管部門予以宏觀指導,實行“誰用人、誰評價”模式。

在“如何評”方面,目前,有的人才計劃項目主要關注拔尖人才,一些基礎學科和“小學科”評價話語權不夠大,還有的以靜態評價結果看待人才在不同階段的創造價值,導致其陷入“帽子”焦慮、熱衷“多快好省”,不願坐“冷板凳”攻關課題。

孫麗麗建議充分考慮地理區域特點和學科緊缺程度,加大基礎學科、特色學科扶持,健全長週期、定期與非定期彈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機制,適當減少考覈頻次、延長評價週期,同時避免把長週期考覈簡單化爲指標數量的疊加。發揮AI、大數據等技術數智賦能作用,創新開發智能評價工具和模式,爲青年科技人才精準“個人畫像”,預測長週期人才發展趨勢,在綜合評價中進行輔助決策。

爲創新型中小企業青年人才提供科研經費支持

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國企委副主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說,民建北京市委把民營企業中的青年科技人才作爲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679位企業青年人才。調研發現,人才支持機制有待健全。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獲得過科研經費支持,84.68%的受訪者表示從未承擔或參與過國家級科技項目。因住房壓力、子女入學限制,不少青年科技人才在北京與天津或者河北之間來回奔波。人才成長渠道不夠暢通。科創企業沒有人才職稱評定資質,企業青年人才晉升機會有限,人才流失問題突出。

韓鳳芹建議,優化人才評價認定機制。按照“誰用人、誰受益、誰評審、誰負責”的原則,試點下放企業職稱評審權。探索常規通道和快速通道並存模式,爲企業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暢通的穩步上升通道的同時,也爲作出重大突破與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快速上升通道。加快制定新興領域人才認定標準,構建企業梯次人才隊伍。

優化人才支持配套機制。圍繞北京市重點領域,面向創新型中小企業設立職業早期青年人才培養專項,爲其提供長週期、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在市科技計劃中單列一定預算資助初創期科創企業的青年科技人才開展技術突破活動。在重點園區附近建設人才公寓、保障房,並配套建設幼兒園及中小學,爲人才住房及其子女入學提供必要保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