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房價連3個月走揚 唯大同區價量俱跌成交低於50件
▲北市房價連3個月上揚,去年11月「量減價升」。(圖/記者陳建宇攝)
北市房價連3個月上揚,去年11月「量減價升」,半數行政區域單月量未破百件,當中又以大同區交易價量吊車尾,只有49件、月減3成,且交易金額同樣墊底,房仲業者分析,大同區房屋屋齡偏高、住宅存量及市場規模不大,並非購屋主要熱區,因而價量偏低。
北市地政局公佈不動產市場月報動態,12個行政區去年11月交易量月減39件、減幅3%、金額307億元、月減11億元、減幅3%,呈現「量減價升」趨勢,針對交易量部分,士林、松山、信義、北投、南港、大同6個區單月未破百件,其中大同區墊底只有49件、月減3成。
至於交易金額排行前3名,不外乎是大安區、內湖區及中山區,反觀吊車尾則爲大同區、南港區及北投區,綜合上述可知大同區無論價量皆敬陪末座。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長期來說北市大同區及萬華區房價爲北市相對親民地帶,以大同區平均單價56萬元,不過由於建築屋齡偏高、住宅存量及市場規模不大,並非購屋主要熱區且購屋族主力一直以區域客爲主,因而價量偏低。
▼去年11月北市各行政區買賣交易件數與總額分佈圖。(圖/臺北市地政局提供)
11月大樓單價逼近6字頭大關,而小宅單價則61萬元,兩者皆與上月相比微幅走揚;反觀公寓單價44萬元,比起上月微幅走跌。
臺灣房屋智庫經理陳炳辰指出,由於去年11月已近總統大選,房市已走觀望,遂令量體衰減,而在量能趨弱下,若區段出現交屋潮便容易令價格出現戲劇化的走勢,反之則迴歸基本盤,而大樓、公寓產品原本就是房市主力,量能走弱下維持近乎平盤相當合理,出於同理,小宅本不算市場主流,在缺少買盤動能下,自然會容易出現價跌的情況。
至於各行政區狀況,他認爲像是大安區、中山區本有高價住宅市場,有交屋潮量體則會拉高整體行情,也是使得大樓價格持平的因素,而內湖區則爲公寓產品大本營,其交易量仍大,亦讓公寓價格穩定。不過此數據已屬昨日黃花,且房市價量依照產品、行政區細分後,量體都偏少,參考意義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