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沒有「中華民國」的外交只是行屍走肉

外交工作是專業,因爲外交的核心不是靠儀表堂堂、外語能力好就可以掌握的,而是靠對於相關涉外事務的精準記錄、判斷與回報。可是外交工作也是雜學,因爲涉外事務多如牛毛,舉凡行政院所屬業務幾乎都可以有涉外的面向,身爲外交人員,自然應該對這些業務有基本涉獵,而且對基本國情也要能夠適時掌握,處理外交事務時才遊刃有餘。

外交工作需要熱忱,因爲最好的外交人員將外交工作當成是職業也是志業,沒有熱忱的話,一陣子就容易疲乏,變成「公事公辦」或無法與時俱進的普通「官僚」。

外交工作更需要國家民族意識,因爲跟國內絕大多數的公務員相比,駐外人員在外的一言一行更具有國家代表性,所作所爲則是爲了保護國家與人民的尊嚴和增進國家與人民的利益。沒有國家民族意識,就容易在執行公務時違背了國家及憲法對於公務員的要求。

外交部前部長楊進添曾謂,外交人員心中有政治偏好是正常的,但爲國家社會服務時不該受那偏好的影響,只要在投票那一剎那表現出來就好。的確,中華民國的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本來就應該儘量超脫政黨意識,以生活在臺澎金馬這塊土地上大衆的利益爲出發點。

可惜也可怕的是,中華民國的外交工作在近20多年來面臨到因爲政黨輪替所導致的國家民族意識之爭,內部已經呈現「分裂社會、分裂國家」的狀態,所以有些外交人員見怪不怪,非常能夠順應政治潮流以作出「政治正確」的決定與行動。

有時還會見到我國駐外人員刻意或被迫推動對國家主權及人民福祉不利的政策與行爲,這樣的發展讓奉公守法的外交人員只能苦撐待變,還有些甚至已不知爲誰而戰、爲何而戰,工作士氣都受到影響。

當前的民進黨政府不是不知道此事,但爲遂行其政治理想與目的,在內部放任或間接支持「去中(華民國)化」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外部應爲而不爲,連爭取讓「中華民國」在國際露臉的機會都懶得做。所以如果聽聞曾有官員建議在適當涉外場合使用正式國號卻被政治命的上級長官拒絕,那一點也不意外。幾次之後,文官自然知道不要用正式國號,以免自找麻煩。

缺少國家民族意識的外交工作,很像是缺少靈魂的行屍走肉。既然國家和族羣認同已成問題,我們如何確定領中華民國薪水的外交人員真的願意奉中華民國爲正朔,兢兢業業爲國家的國際法人地位與國際空間奮鬥?如果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等等都已不認真對待、盡心保護中華民國,念茲在茲的只有「臺灣」或「臺灣獨立」的話,上樑不正下樑自然容易歪。

(作者黃奎博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外交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