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破洞核食「2度闖關」 他們研發「撕標技法」應對
▲進口食品需貼上中文標籤,邊境人員的工作就是要發現「標籤下的秘密」。(圖/日本食品資料照/記者張慶輝攝)
記者嚴雲岑/專題報導
臺灣限制日本核災食品輸臺已逾7年,雖然食藥署在邊境設下重重關卡,仍出現2次闖關事件,第一次爲2015年的核災食品改標案,第二次爲2016年吉野家核災區醬料包標流入臺灣。爲了防堵類似事件發生,食藥署除了推出拆包查驗外,還發明瞭一套「撕標技法」,就是要揭開藏在中文標籤下的秘密。
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造成福島核電廠損毀,臺灣在3天內發佈禁令,全面禁止福島及日本部分食品進口,其後更訂出詳細規定,禁止千葉、福島、茨城、櫪木、羣馬等5縣市產品輸臺,其餘42縣市的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礦泉水、海藻類、生鮮冷藏蔬果、冷凍水產品、冷凍蔬果、活生鮮冷藏水產品、茶葉等9大類食品,也因風險較高,被列爲逐批查驗範疇。
儘管食藥署已提高查驗等級,仍有不肖廠商透過中文標籤,以「僞造產地」方式闖關。2015年3月同仁正對日本零食進行逐批查驗,撕下中文標籤驚見原本的產地從「東京都」變成核災五縣市,進而針對市售同類型產品擴大稽查,揪出31家貿易公司、952批、2萬3000多件產品涉嫌偷渡,知名森永牛奶糖、麒麟午後紅茶等都上榜。
▲大創百貨2015涉嫌進核災區食品竄改日期申請輸入許可,今年遭經濟部祭出重罰,但大創至今未承認輸入核食一事。(圖/資料照/記者蔡惠如攝)
當時知名平價通路品牌大創,也因涉嫌進口216件核食,遭衛福部裁罰648萬元,國貿局也祭出禁止輸臺6個月的裁罰,但大創卻竄改日期,以專案方式申請輸出入許可證,今年5月遭經濟部裁罰4146萬元,更廢止輸入許可證,未來2年都不準輸臺。
廖姿婷表示,食安法規定,食品在進口時就需貼好中文標示,加上許多廠商都會把新標籤貼在原標籤上,若貿然用指甲摳下,可能會造成原標籤破裂,無法判讀正確資訊。
爲了不再讓黑心商有機可趁,食藥署研發了一套撕標技法,分別爲「熱風吹膠」與「沾水浮字」。北區管理中心技士何佳樺解釋,如果是防水貼紙,用吹風機吹過後可以去黏性,比較好摳下來;如果是一般的貼紙,只要沾水中文標籤就會變透明,可以直接看到下方原文標示,若再發現改標情況,也能馬上揪出。
▲2016年底吉野家、裕毛屋等納豆醬包被踢爆來自核災五縣。(圖/食藥署提供)
除了提升撕標方法外,食藥署也於同年5月15日祭出「雙證措施」,規定日本福島5縣以外輸入食品,應檢附產地證明,並詳細記載到都、道、府、縣,否則不予輸臺;特定地區之特定食品如茶葉、農產品等,需再附上輻射檢測證明才能放行。
不過,就算政府已提升把關等級,但2016年12月仍出現第二次闖關事件。一名民衆在吉野家用餐時,意外發現納豆雖來自神奈川縣,但其附的醬料包產地竟來自茨城縣,進而投訴媒體。食藥署接獲消息擴大稽查,果然在吉野家、裕毛屋納豆及無印良品炊飯元素等40件產品醬料包發現核災食品,推估總計下架6萬件食品。
「後來只要有驗到日本食品,我們的對應方針就是『拆、拆、拆』。」廖姿婷表示,在發生2次闖關事件後,時任署長姜郁美便規定,日本輸入食品皆需拆包檢查,若產地爲核災5縣市,一律不得放行;醬料包未標示產地者,也需請廠商附上產地證明,否則一樣擋在邊境。
▲核災區醬料包混充入臺後,食藥署面對日本食品都要進行拆包查驗。(圖/食藥署提供)
在多了此項檢查後,才終於補齊邊境破洞,至今尚無核災食品闖關,但該起出包事件,也間接影響到2016年「日本核災後食品風險危害評估及管理及茨城、櫪木、千葉、羣馬食品開放與否公聽會」結果,多起民衆在場內外抗議,質疑食藥署把關檢驗能力,導致公聽會破局,隔年1月的2場公聽會也宣告取消。
福島核災過了7年多,全球只剩臺灣與中國大陸未全面解禁。民進黨執政後,礙於日本壓力,數度試圖放寬輸入限制,不僅每半年就傳出「開放」風聲,去年11月更在公佈核災食品對健康評估時,建議以「輻射高風險食品」取代「地區限制」,被視爲開放前兆。
▲2016年底日本核災後食品風險危害評估公聽會只舉辦一場就宣告夭折。(圖/資料照/記者周宸亙攝)
不過,衛福部長陳時中在今年初重申,臺灣對於核災食品的態度爲「永不開放」,但會根據日本食品國際貿易相關規定,在保證國人安全下做出適度規劃。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死守口風,表示核食開放「無時間表」。
負責督導核災食品的衛福部次長何啓功也表示,去年共進口9萬多件日本食品,只要驗出微量輻射就全面退貨,因在國際上講不通,纔會建議改爲高風險評估,目前也會針對國際上對於風險食品的計算方式進行了解,一定確認安全無虞再輸入。
▼311地震後,日本食品歷年輸臺比重。(圖/記者嚴雲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