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熱議中國經濟 新質生產力成重頭戲
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吸引外資……作爲每年中國兩會後聚焦經濟發展與合作、最受關注的國際會議之一,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對中國經濟相關話題的討論不出意料地成爲衆多議題中的重頭戲。
在與會的全球知名政要、學者和商界精英看來,在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走向創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是當今中國經濟的必由之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發展高新技術。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國內外資本一起推動新質生產力提升,中國仍將是全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創新綠色引領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如何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在3月27日上午舉辦的"‘創新、綠色、數智、融合’引領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聚焦四大關鍵詞,熱議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與前景。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能源支撐和技術創新。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揚介紹,2024年春運40天跨區域流動84億人次,大範圍人員和貨物流動,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體量,但同時也體現了背後巨大的能源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也提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是推動整個人類發展進程的關鍵,也是第一動力。當下,芯片、人工智能領域都是創新的焦點,未來,大數據、大模型發展的第一約束條件是芯片,第二即是能源,因此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爲基礎支撐。
從供給端來看,李揚表示,中國的路網規模和高速鐵路規模均排名世界第一,而這樣一個龐大的交通設施發展離不開創新,也需要融合發展。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全數字化操作屏等技術產品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展望未來,李揚強調,將圍繞綠色、數智、創新、融合的發展路徑,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高翔也認爲,未來的能源不僅要高效,經濟更要綠色。無論是"雙碳"政策還是"零碳"背景,都對能源科技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壓力,因此創新成爲關鍵。爲了支撐未來能源的開闢轉型、交通轉型和產業轉型,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扎法爾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976年。他表示,中國在能源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綠色發展成就顯著,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能確保綠色、創新和高質量發展,這一經驗值得全世界學習。他還強調,中國人應該爲自己幾十年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爲中國不僅爲自身創造高質量發展的未來,還給全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高新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在今年中國兩會上備受熱議的"新質生產力",無疑也是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最受嘉賓和媒體關注的熱詞之一。
在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巴巴耶夫看來,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可爲,其中的關鍵是爲中國經濟發展高新技術。中國的科學技術總體上非常發達,中國是當今世界高科技的領導者之一,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區塊鏈技術、電動汽車等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都是中國經濟未來生產力提升的驅動力。加強對相關技術的研究,然後推動它們的應用。對新質生產力的關注將爲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和新的刺激。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說:"我所理解的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發揮引領作用。"他表示,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實現科技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的主要特徵應該體現在新質生產力和新興戰略性產業上,進而圍繞着新質生產力和新興產業來進行創新。宋海良透露,作爲能源與基建企業,中國能源集團去年共投入約138億元用於創新研發。
新質生產力將帶來何種顛覆性改變,人工智能技術企業有着自己的理解與預判。小i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袁輝表示,中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代表人和生產物料之間的關係,已不是簡單的利用物料變化進而產生工具的問題,而是工具正在迅速改變人。如當下被廣泛關注的人工智能,投入世界所有算力也不能滿足其需求,它的算力一定會奔向量子計算,從能源角度講一定會帶來核聚變。
利用國內外資本提升新質生產力
2023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出現下降,隨之而來的還有對"外資逃離中國"等問題的擔憂。在"減少貿易碎片化"分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回答北京商報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吸引FDI(對外直接投資)下降的確值得關注,因爲過去在發展中國家中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與過去相比,2023年是下降的。同時也要看到,全世界的對外投資是下降的,因爲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在放緩。經濟增長放緩,投資機會就會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也會減少。
林毅夫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他說到,看任何問題都必須有結構的視角。過去,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很有競爭力,有很多外國資本投入中國,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來對外出口。現在全球貿易在下降,經濟增長率在下降,機會減少,吸引的外國投資也會少。更何況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勞動力工資越來越高,已不存在比較優勢。部分產業過去吸引外資,現在會轉移到工資比較低的地方,像越南、柬埔寨、墨西哥。在全球投資放緩的情況下,那部分投資會進入一些國家,有的國家吸引外資便會增長。
"對中國來說,我們要繼續發展,要進行產業升級,這時候我們會投資到技術含量更強的產業。這樣的結構調整是正常的。"林毅夫說,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下,大家都會受到影響,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結構調整的必要。只要做好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利用國內資本、國外資本一起推動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相信中國還是可以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保持相對穩定快速的發展。
"我相信中國還是全世界發展主要動力來源,中國有能力、有可能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30%左右的貢獻。"林毅夫說。
京報集團記者 白波吳娜北京商報記者 王曉然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