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生病的年代8/醫護荒加劇 專家憂等牀時間恐拉更長

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牀時間約3到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牀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3年,各國的醫護人員都相當吃緊,臺灣更是屢傳護理師過勞,護病比屢創新高。疫情3年後,臺灣的醫護人力逐漸出走,五月底更因此出現醫療量能不足,導致急診壅塞,病患等不到病牀的窘境。專家分析,疫情3年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積累到疫情後才涌現離職潮,加上新進的醫護人員減少,若薪資無法提升,吸引人進入醫院工作,恐怕等牀將成爲未來醫療常態。

「即使有病房,病牀也得降載開設。」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疫情過後,長輩逐漸回到醫院追蹤原本的慢性病,相較去年同期成長5%,但不至於造成急診壅塞;主要是病房區,在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爲保持醫療品質、病人安全,遂維持護病比上限。

洪子仁說明,目前外科系的病患較無等牀的狀況,由於骨科、心臟內科處理外傷、心導管較爲急性,住院時間也短,沒有等候病牀的問題;但內科,如腎臟科、感染科、胸腔科、肝膽腸胃科,因爲病人數多,且加上醫護人力不足,部分病牀降載收治,才導致內科性疾病等候時間拉長。

「疫情最嚴峻的3年,醫護人員都堅守崗位。」洪子仁指出,今年出現一波醫護人員離職潮,主要是挺過疫情三年後,醫護人員希望暫時性休息,尤其國境開放後,國外進修、旅遊的計劃都重新銜接上了,但較過往而言,整體離職率增幅並不大。

洪子仁表示,今年離職潮需要關注的重點,在於「新進醫事人員減少」,離職人員多了一點、新進人員少了一點,「一加一減」之下導致醫療人力荒。洪說,今年參加國立護理大學畢業典禮時,也發現護理畢業生也有所減少,早在疫情前就因少子化,檢驗、藥學、藥劑、營養學領域人才都在減少,醫療人力自然緊縮。

「衛福部要思考,醫事人員不願進入醫療產業的現象。」洪子仁指出,疫情後醫療人員承擔的風險又與待遇不成比例,醫院也想要調高人員待遇,但這兩幾年健保點值不斷下降,醫院經營成本不斷墊高,沒辦法提供足夠的拉力吸引新血進入醫療產業。

同時,洪子仁也說,分級醫療的觀念也需要民衆配合,健保上路後,民衆大病小病都往大型醫學中心跑,導致地區醫院有牀卻收不到病人,而醫學中心一牀難求;因此醫院間的雙向轉診也得更加落實,讓病人都能夠得到妥善的照顧。

若醫護人力荒不斷持續,洪子仁說,目前內科疾病等牀時間約在3至5天,若醫護荒加劇,將來內科疾病待牀時間恐怕將拉得更長,大型醫院一牀難求的情形將比過去更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