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勝”先鋒
樑魁在戰術行動前下達作戰指令。李志偉/攝
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兒,濃眉大眼,一張國字臉上棱角分明,說話條理清楚、底氣十足。在很多官兵眼中,空降兵某旅副營長樑魁“幹練,能打”,帶兵打仗“是個不折不扣的開拓者、急先鋒”。
運-20列裝部隊以後,樑魁帶領官兵率先與運-20開展訓練。傘降那天風很大,“鯤鵬”到達指定空域後艙門打開,剛纔還“嘮嘮叨叨”叮囑大家注意事項的樑魁沒有再說話。他站在艙門邊回過頭,朝所有人豎起大拇指,隨後帶頭縱身躍出機艙。
今年10月提升以前,樑魁一直擔任空降兵某旅“常勝模範連”連長。在這個經歷過上百次戰鬥洗禮的英雄連隊,他帶領官兵先後完成了10多項大型演訓任務,個人榮立二等功1次,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
樑魁喜歡研究作戰理論和各類戰例,有一次,他專門給連隊圖書室添了一本記錄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生死二十八天》,爲的是“讓大家找到戰場上的感覺”。“當兵13年,我所做的事情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把仗打贏、把兵帶好。”他說。
一
2019年,“常勝模範連”接到任務,要在全旅試驗探索武裝泅渡的方法。過去空降兵面臨的大多是陸地作戰環境,“如何帶着裝備在水裡作戰積累經驗並不多”。
任務下達時,“常勝模範連”正在野外駐訓。連隊指導員李叢飛印象很深刻,那陣子他看到樑魁的電話幾乎沒停過,不斷向有武裝泅渡經驗的特戰部隊打電話請教,又向各個廠家詳細瞭解裝備的性能。
一套便攜式裝備的設計方案,樑魁改了寫、寫了改,最終設計出20多套適用於各崗位的裝備攜帶方案。最讓李叢飛驚訝的是,樑魁居然因陋就簡用竹筒、樹枝設計出一套“簡易漂浮板”。“把這個綁在身上,就不用擔心裝具沉下去了。”信奉“實戰至上”的樑魁捧着親手編織的竹板向李叢飛解釋說,“這些材料隨處可見,在哪兒都可以撿到,利用它們製作漂浮板簡單又實用。”
今年年初,樑魁又把目光投向了無人機作戰領域。這也是“開先河”的行爲,樑魁承認“那時可真是兩眼一抹黑”,但從沒想過“知難而退”。他經常登錄國防大學的網上圖書館,查閱論文資料。一個偶然的機會,樑魁在網上看到一段介紹民用無人機的視頻,他乾脆下載了整個系列節目,邊研究邊做筆記。
無人機廠商的工程師被樑魁“厚着臉皮”騷擾了很多回,爲他惡補了不少信息化領域的知識。後來,樑魁撰寫了《空降兵無人作戰模式探究》《空降兵智能化無人作戰淺析》等數篇理論文章,並在一場演練中探索使用6類9型無人裝備,配合地面力量驗證無人作戰戰法,開了空降兵部隊探索無人作戰模式的先河。
演練前,樑魁請來廠家人員,爲大家詳細介紹無人機的裝備性能。在所有人都以爲要結束的時候,樑魁突然提問,“我們的作戰隊形是否適合無人機呢?”
“哎呀!都忘了這回事!”技術專家一拍大腿,趕忙向樑魁提出了無人機配合空降分隊作戰的建議。
“如果有一條無人走的路需要有人探索,樑魁一定是那個探路者。”連隊火力分隊長崔琳說,他總是走在隊伍最前面,領着“兄弟們”向前衝。
二
在不少官兵眼中,很多演訓任務,只要樑魁帶着“常勝模範連”參加,“必勝無疑”。但“常勝”先鋒樑魁不止一次品嚐過失敗的滋味。2018年6月,樑魁帶隊參加某大型空投演習,他們要和其他兩個連隊共同投下十幾輛空降戰車,但戰車落地後,樑魁“傻眼了”。
空投地點在東北平原的一片蘆葦蕩裡,高高的蘆葦叢擋住了樑魁的視線,沼澤地讓戰車立時陷進泥裡,“戰鬥力瞬間損失過半”。
之前設計的預案都無法實施,樑魁扯着嗓子大喊,集合連隊抓緊拖拽戰車。顧不上濺了一身的泥水,樑魁一邊指揮一邊觀察其他連隊的救援進度,心裡估算作戰時間。
發起進攻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原本他計劃率領大部隊衝鋒,留小部分人員繼續救援戰車,但看到十幾輛戰車已有數輛脫離泥潭後,樑魁當機立斷,立刻放棄救援,重新打亂編組,將人員調整分配至已獲救援戰車上,果斷開始衝鋒。
戰鬥如期打響,任務最終圓滿完成。覆盤總結時,樑魁深有感觸地說,“作戰,一切計劃和預想必須從實戰出發,決不能脫離實際!”
此後每一次任務前,樑魁都要反覆研究作戰條件,把任務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考慮到。連隊有一次在新疆開展傘降訓練,考慮到當地天氣炎熱,官兵們可能水土不服,樑魁特意叮囑大家備好相關藥品。果然,後來的任務中,不少連隊都出現了戰士拉肚子、中暑的情況,“常勝模範連”卻“一人不落,全部上了戰場”,甚至還拿出一些藿香正氣水支援給兄弟連隊。
2018年,部隊赴某陌生地域執行空投任務前,樑魁拉着全連幹部和專業骨幹,分析預想任務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他讓每個人結合自己的戰位充分設想“突發情況”,“大家都熟悉情況了,甚至可能不需要指揮員,戰場上也能完成好任務”。
大家都說完了,樑魁提出,“如果風太大,把戰車吹翻了怎麼辦?”戰友們都愣住了。一天後,樑魁就拿出解決辦法,設計出多套作戰方案。
樑魁調侃自己是“烏鴉嘴”。任務當天,演習地域颳起大風,空降戰車一落地便被吹翻。好在樑魁有備而來,他立刻下令按預設方案行進。呼嘯的狂風中,“常勝模範連”官兵有條不紊地向戰車集合,分頭拆卸火力裝備,將裝備背上了演訓場,任務最終按時完成。
在樑魁看來,“常勝”的秘訣是“瞭解失敗的可能性”,“真正從實戰出發而不是紙上談兵,看到一場戰鬥中的所有可能,才能取得切實可行的勝利。”
2018年1月,擔任連長沒多久的樑魁接到上級任務,要求連夜設計出一套作戰方案,“內容要儘可能具體”。他獨自在旅部5樓的會議室加班到凌晨4點,一次次推演、預設。最終拿出的方案甚至細化到了幾點幾分,哪個戰士要到達哪個點位。
這是一次大膽的探索,樑魁的設計方法後來被推薦給其他連隊作爲學習範本。但讓樑魁記憶深刻的不是戰友們讚揚的話語,而是一個定下決心的“驚心動魄”瞬間。做完方案那天深夜,他走出辦公樓,天正下着大雪,從機關樓到宿舍800米的路程他走了20分鐘,樑魁一邊走一邊在心中暗暗發誓,“制訂方案只是個開始,將來真正要執行它,這個任務一定要完成好。”
三
今年上半年,“常勝模範連”奉命赴西北某地駐訓,樑魁帶領官兵登上了轉運裝備物資的貨運火車。貨運線走得比較慢,他們從白天走到深夜。凌晨3點,火車停靠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偏僻小站。車窗外北風呼嘯,站臺上的指示牌被吹得左右搖晃,樑魁打着手電頂風走下車廂去檢查裝備的固定情況。
他拿着手電一節一節車廂挨個走,逐一檢查每處固定點,結果真的發現某固定點一個零件出現鬆動。重新更換零件完成加固,樑魁的手都凍僵了,回到車廂裡,樑魁長長舒了一口氣。
“任務交到他手裡,他一定會盡百分百努力做好。對待任何事,他都是極度認真。”排長田雪萌說,在樑魁心裡,當兵沒有“小事”,全是“大事”。
當了3年連長,樑魁享受“和兄弟們一起前進”的感覺。“連隊像他的孩子一樣。要是有人做不好,他比人家還急。”指導員李叢飛與樑魁相識10年,一起搭班子3年,他對樑魁的做事風格非常熟悉。
2017年,隨着軍隊調整改革的大潮,“常勝模範連”也經歷了調整組編。一時間,連隊人員軍事素質參差不齊,凝聚力也減弱了。
樑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很快,他組織起一支“訓練小分隊”,親自帶着體能薄弱的戰友加練,並推行“一對一”幫帶制度,而他自己則幫帶了兩名戰士。
那陣子,每天早上5點半,樑魁都會雷打不動地帶着小分隊去操場跑步,他跑在隊伍最前面。這是“常勝模範連”的一貫傳統,所有的體能訓練,幹部必須帶頭參加。
“帶兵,你不和大家一起,怎麼帶呢?”樑魁拒絕一切特殊化,他推崇公平、公開、透明,在連隊推行量化評比,每週都把評比表張貼出來,年底所有考評以此爲依據,“不搞論資排輩那一套,用任務說話,誰都沒的說。”
“他看上去鐵面無私、‘冷酷無情’,其實是個暖心大哥。”田雪萌很感謝樑魁,在他心中,是樑魁教會了他帶兵之道。去年11月,田雪萌排長剛上任,一次射擊訓練,幾名新兵成績不理想,田雪萌急了,直接安排他們去旁邊加練。
樑魁遠遠地注意到田雪萌臉色難看,便主動上前詢問。得知情況後,“急脾氣”的樑魁沒有批評田雪萌,也沒有直接點評他的做法,而是耐着性子提醒他,“爲什麼不問問打不好的原因呢,是他們的方法不對還是槍沒校準?”
田雪萌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安排“一刀切”了。他立刻去一一瞭解情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解決問題,加練兩個小時後,幾名新兵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
“他告訴我,帶兵要講道理、講方法,大家才心服口服。”田雪萌不斷總結思考,帶兵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訓練之餘,樑魁很關心戰友身邊的“小事”。他給每個班配備了小音箱,要求大家週末“能不加班則不加班,平時狠練,該休息就休息”。他和大家一起K歌、打球,年輕的戰士可以在摔跤比賽中把這位“老連長”摁在地上,過年的時候,他和戰士們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包餃子。
“一個連隊就是一個家,人心暖、人心齊才能打勝仗。”今年11月,樑魁被中央軍委評爲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他覺得自己做的事都是一線帶兵人的本分,儘管已經換了崗位,但樑魁覺得自己的使命並沒有變。
“‘常勝’,就是要能打仗、打勝仗,它不只是一個人的勝利,而是要一羣人、一類人,一代代地‘常勝’下去。”這位空降勇士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