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東郊

來源:經濟日報

關於成都東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

對85歲的楊春燕老人來說,廠房外立面上斑駁鏽跡封存了他關於“三線建設”時期激情燃燒的記憶;

SOARIN復古生態館主理人趙明記得,4年前店鋪剛裝修完成時門外那一片肆意蔓延的雜草,無聲地挑戰着他的商業敏銳度;

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建強記憶猶新:2021年前後園區運營機制改革方案出臺前,每晚四五個小時一直延續至凌晨的一場場頭腦風暴……

作爲成都現代工業文明的最初承載地,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在此誕生,隨着時代變遷,成都傳媒集團又賦予了廠區新定義。

2009年,成都傳媒集團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將廠區舊址建設改造爲文化產業園區——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並於2011年9月正式開園。2019年7月,這裡掛牌“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成爲當地人口中的“東郊記憶”。

2021年6月,成都傳媒集團以公開掛牌的方式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定位國際時尚,基於2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存空間載體,引進新業態、營造新場景,爲園區注入新靈魂。

記憶

超900萬的入園人次,這是2023年東郊記憶的遊客接待量。白晝或黑夜,熱度與喧囂不分晝夜,不設限的物理邊界滋生了無限創造力。遺留的工業符號悄無聲息,成爲這個獨特空間裡沉默的見證者。

蘇式紅磚廠房、高聳的煙囪、生鏽的鋼爐、躺在鐵軌之上的綠皮車廂把長長的車身藏進了廠房當中,彷彿隨時都會響起的汽笛聲把人們又拽回那個火紅的年代……

“現在的園區就是由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改建而來,1983年,廠裡來了新廠長李鐵錘,也迎來了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楊春燕老人是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宣傳科科長,他說李廠長人如其名,大膽引入日本黑白玻殼生產線,使工廠成爲當年全國首屈一指的黑白顯像管生產企業。

改革措施像鐵錘一樣有力。打破平均分配,推行按勞分配,推出全員承包制、幹部聘任制,推行成本目標記獎分配體系。“每個人都在想法子爲廠子掙錢,這也關係着自己的錢袋子,在這種激勵機制之下,12年時間,廠裡的年產值就從最初的1000多萬元增加到4億多元,這是何等的變化啊!”楊春燕說。

“三線建設”時期,輕工業、電子工業等廠房在成都東郊連片而建,東郊更像一座“城中城”。因爲工廠名字涉密,不少上了年紀的“東郊人”在聊天時,還習慣用信箱代碼指代自己當初工作的工廠。上百個代碼下面不知串起了多少個天南海北的家庭。看電影、跳交誼舞、玩搖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郊濃縮着當時最爲豐富的商業業態,在東郊上班,成了福利高、待遇好的象徵。

在時代篇章中,老東郊留下過的最輝煌的一頁,終究還是翻篇了。過度同質化的工業企業帶來了土地利用率低、“三廢”、“熱島效應”突出等弊端,疲於更新的廠區接連關停,那些赫赫有名的工廠陸續退了、搬了。

2001年,轟轟烈烈的成都“東調”工程開始了,169家東郊大中型企業逐步搬遷。2005年,《成都市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規劃》出臺,沒有遷走的舊廠房作爲工業遺址保留下來。2011年9月,基於原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改建的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正式開園。

從音樂公園起步,到2021年提檔升級後的國際時尚產業園,整體改擴建面積近9萬平方米。如今的東郊記憶已形成包括音樂藝術、會展博覽、現代時尚、創意設計、數字文創、文化消費六大業態,入駐商戶275家,商戶數量較升級前新增178%。工業遺址的斑駁鏽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涌動的人潮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萬象

“成都牆”是東郊記憶最具辨識度的留影之地,8月末成都持續數天的高溫無法隔斷排隊拍照的隊伍。滄桑感十足的廠房紅牆上,巨型白色“成都”二字簡潔大方,充滿懷舊氛圍。“必須合個影啊!拍過纔算來過成都。”來自上海的遊客沈榕毫不介意排隊時長。

離開“成都牆”,走上幾分鐘就來到了SOARIN復古生態館,一陣咖啡香撲鼻而來。“我租下這個門面,不是單純地‘賣東西’,而是要傳播一種品牌文化。”趙明說。

不少全新的消費場景和新興的生活方式,在一間間小衆而獨特的店鋪間蔓延;獨到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像空氣一樣,小到十幾平方米的店鋪,大到上千平方米的音樂空間,看不見又離不開。

“我當初開店的時候打的主意是不虧就好。”“現在怎麼樣?”“當然已經實現盈利。”趙明說,SOARIN不僅是一家咖啡館、一個服裝店,更是一個小衆同好的社交空間以及衍生而出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的店鋪實現了扭虧爲盈,有的店鋪從園區起步,又選址別處開出了第二家、第三家。這和我們的預期相符,不是單純地租一塊場地給商家,而是要讓每一位商家都成爲園區文化的播種者,每一間店鋪都是他們撒落的種子,落在哪裡就在哪裡生根、發芽、開花。”馬建強說。

在東郊記憶,“生態”的概念包羅萬象。你可以體會到管理者營造的商業生態,也可以體會到商家營造的生活生態,更能體會到遊客羣體的多元生態。長長的隊伍不僅出現在人均消費10多元的奶茶店,也可能出現在人均消費超500元的蜀宴賦餐廳。

一朝步入畫卷,一宴夢迴千年。走進餐廳,一場穿越之旅拉開了帷幕。身着漢服的“宮女”將客人引到座位上,大漢牛炙、御宴薈山海、東坡戲魚……鼓聲漸起,寬袖飄飄,光影與美食之間,恍如步入古時蜀都,閱盡千年畫卷。“我們接待過的最年長的客人是一位90歲的老婆婆,她的家人帶着她來過生日,一家人換上漢服拍照,其樂融融。”蜀宴賦項目出品人楊孜說,開業一年多以來,已經有10餘個團隊伸出橄欖枝,希望與餐廳合作,在多個城市推廣“餐秀”這一新形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東郊,連片的廠房、嘈雜的火鍋店,騎着自行車、穿着喇叭褲遊走在街邊的青年是當年東郊的生態。今天的東郊記憶,則營造了一種小衆、藝術、文化的生態,一種贏得年輕人青睞的生態,成爲一種看不見的城市力量,是成都新的文化地標。

新潮

站在東區超級音樂現場大廳中央,一種震撼感隨之襲來。面積達2100平方米,具備頂尖舞臺硬件設備及場館技術條件的演出區域,可同時容納2800人觀看演出。從民謠到搖滾、從電子樂到爵士樂,不同的音樂風格引來不同的受衆,絕大部分是年輕羣體。“到今年8月末,我們已經舉辦了20餘場演出,接待了近10萬名客人。”場館運營經理陳希說。

你或許青春不再,但在東郊記憶,心態一定是年輕的:東區超級音樂現場跳動的音符,CHRISLV STUDIO裡那一排排萌趣十足的厚底鞋,浪美術館·成都前衛的科技感……

馬建強說,東郊記憶更想摸清年輕人的心態。2021年7月,作爲運營商接手園區時,成都東方正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篤定,不能爲了盈利而濫招品牌。“不少國際知名的品牌前來接洽入駐,我們拒絕了一些,開始還會懷疑這些決定,現在看來這樣做十分有必要。”馬建強說。

“只有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正是因爲團隊調整了心態,擺正了位置,蝶變後的東郊記憶纔有了今天的客流量,也爲未來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這座4A級景區“掀”掉的不僅是圍牆,更是陳舊的運營模式。通過對工業遺址的活化利用,東郊記憶沒有失掉品牌,相反,得到了更多。截至目前,東郊記憶聚集全國首店13家、西南首店15家、成都首店40餘家。

談及將自己的音樂工作室Peak Studio落地東郊記憶的原因時,餘鴻川說,自己曾分時段對場地進行過考察。“中午12點,陽光可以照到窗臺;下午4點,陽光便照到屋子的中間。我喜歡這樣輕鬆愜意的工作氛圍,我不需要陽光直射我,但我知道這裡有光就很好。”

追光,但不願被陽光直射;成長,不用過於激烈,有自己的節奏就好。這是年輕人的心態,這種於無聲處拔節的心態也慢慢地融進了成都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傳統元素與年輕潮流在這裡相互借鑑,成爲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574.94億元,佔GDP比重11.65%。

東郊記憶更像是一個微縮版的成都。或許再過10年,留在青年一代記憶中的東郊已經抹去了老舊城區標籤,關於東郊的記憶是不熄燈的店鋪,追不上的潮流,還有無限的創意。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