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奕》美國想要再回來,可世界變了
美國總統拜登2月19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簡稱慕安會) 上強調了重振聯盟和重新致力於保衛歐洲的重要性。而在這幾天前拜登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公開表示,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爲了應對中國,拜登還宣稱,將會與盟友展開更加緊密的合作。拜登政府在上任第一個月就採取行動,與盟國恢復關係,以便聯合起來與中國展開競爭,同時保持美國在前總統川普任期內採取的更爲強硬的整體立場。
然而,美國的拉幫結派,不少盟友卻表現得非常冷靜。
在拜登發表了針對中國的演講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參加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舉辦的線上研討會時公開宣稱:聯合對抗中國,極有可能引發衝突,結果將會適得其反。此外他還認爲,這種爲對抗中國而聯手的做法,可能會促使中國降低在諸如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合作。馬克龍也爲其戰略自主概念辯護,聲稱歐洲不能再過度依賴美國,因爲美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身上。他說:「我們必須承擔更多保護自己的責任」。
對於馬克龍的此番表態,有媒體認爲,他在對華立場上不準備和美國保持一致,他將中國定位爲「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就連將在年內卸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並未對拜登取消從德國撤走1.2萬名美軍的計劃大加讚揚。她警告說「我們的利益並不總是重疊」。這似乎是指德國在對抗中國一事上的矛盾態度。中國是德國汽車和其他高端產品的主要市場。此外,在北溪天然氣管道二線建設一事上,德國持續與美國抗爭。梅克爾說:「近年來,中國獲得了全球影響力,作爲跨大西洋夥伴,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
梅克爾說,國際社會需要一個共同議程來與中國打交道,她稱中國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美國總統拜登譴責中俄,但梅克爾總理卻明確表示,沒有中國,世界將停止運轉。
之前德國總理梅克爾於1月26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演講中支持中國領導人的提議,反對歐洲應在中國、美國之間選邊站。當美國總統拜登尋求拉攏西方民主國家抱團以應對中國時,梅克爾也對於這種拉幫結派表現得十分警惕。梅克爾說:「我非常希望避免世界形成對立陣營。比如說一邊是美國、一邊是中國,我們必須要支持其中一邊,我覺得這對許多社會並不公平。這也不是我理解的事情應有的發展方向。」
梅克爾對中方提出的多邊主義表示了認同,當美國總統拜登試圖拉攏西方民主國家抱團應對中國時,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卻對美國的拉幫結派表現的很警惕。這對拜登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如果說德法兩國對於拜登提議的聯合對抗中國表現出來的是警惕的話,那韓國的態度就比較明朗了。
早在1月18日,文在寅在參加2021年新年記者招待會時就公開表態,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他表示,韓美關係和中韓關係對韓國來說都非常重要。一方面,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國,另一方面,韓國和美國正在向全面同盟關係發展。他還稱,如果疫情穩定下來,會繼續推進中韓關係發展。
不難看出,在拜登政府發出要聯合對抗中國的呼聲後,已經有三個盟友公開表態,拒絕跳上美國戰車。澳大利亞雖然還在抱緊美國大腿,但在對華貿易受到阻礙後,也開始緊急向中國示好。
今年G7峰會的輪值主席國英國一直希望拉攏更多國家形成反華聯盟,但由於遭到部分成員國,包括義、德、法、日等國的反對,G7變「民主十國」(D10)的計劃已經宣告破產。
現在來看,除了已經脫歐的英國還在誓死充當美國反華的急先鋒外,其他歐洲國家早已清楚的意識到,他們需要中國,除了廣闊的市場,還有抗疫的需要。
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2020年增長2.3%,成爲在這一疫情肆虐的年份裡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就在拜登就任總統前夕,去年12月底歐盟與北京達成《中歐投資協定》,這引起拜登政府的擔憂。在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一項調查中,多數歐洲人表示,他們希望自己的國家在美國與俄羅斯或中國的衝突中保持中立。
北京曾警告美國不要試圖分裂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月19日說:「我們一貫反對以多邊主義爲藉口,將少數國家制定的規則強加給國際社會,或者將多邊主義意識形態化,打造針對特定國家的價值觀同盟。」
而一些外國官員對華盛頓的領導角色存疑,因爲美國一直在費力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而且近年來對國際夥伴的態度搖擺不定。
事實證明,美國政府想要打造一支反華聯盟並不容易,中國市場對全球各國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跳上美國戰車,就意味着要失去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最後的下場很可能會像澳大利亞一樣。
拜登上任,宣稱「美國回來了」。美國雖想再回來領導世界,可是世界變了。
川普這四年,美國確實放棄領導世界了。川普這個「美國第一主義者」,只要繼續向美國輸送利益,美國之外的事情都不大關心。新冠席捲世界的時候,疫情加經濟雪崩使得整個西方世界都六神無主,但美國不僅徹底放棄了抗疫領導權,自己反而成爲世界最大的災區。
另一方面,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和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四處鼓譟。但在世界最關注抗疫和經濟復甦的時候,美國單打的反華外交也與領導權相距甚遠。這好比對水淹到脖子的人談房貸,這兩個反華專業戶也收效甚微。盟國一方面是受到在華經濟利益的約束,另一方面是要自帶乾糧爲美國火中取栗,其中的利害輕重不難掂量。
目前看來,在沒有足夠利益的驅使和誘惑下,各大盟友很難對美國言聽計從。即便是美日印澳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也難以改變亞洲歷史的進程。有國際關係專家分析認爲,因爲這四國擁有不同的地緣政治利益和弱點,所以在建立新的反華聯盟時註定會失敗。
拜登上臺就能迅速恢復美國對世界事務的領導嗎?我的看法:不能。
(作者爲美國華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