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航拍飛行器到“五角大樓甄選”,大疆是怎麼被玩壞的?
自從大疆把消費級無人機的價格給打下來之後,整個無人機市場就出現了一種特別詭異的現象。
明明怎麼看也算是半專業的“專用設備”,但這些無人機的消費者們彷彿不用它整點活就渾身難受似得。
比如演繹派的玩家們致力於通過形體塑造展現出無人機的表演天賦。
你的Mavic可以是“御”,也可以是“御姐”:
“xx”總是在過度勞累之後:
當代“無人機”的社交狀態:
《關於生產線爆滿,卻仍要盡力滿足客戶訂單這件事》
相比於前面這些“玩表演”的,行動派用戶更偏向於激發無人機的多種用途,力爭做到“物盡其用”。
比如,無人機買菜:
畢竟無人機這東西天生就自帶跑腿屬性。
所以只要解決好遠程付款問題,除非是遇上“單王”,否則一般的外賣小哥還真不一定有它效率高。
還有,無人機烤肉:
俗話說,風借火勢,火助風威。
通過無人機旋翼帶動的空氣流動,不僅能進一步增加木炭燃燒效率,還能爲烤肉增添一番別樣滋味。
但操作尚未熟練的朋友建議還是手持,不然容易烤肉變“烤機”。
當然無人機本身作爲一個成本相對低廉,上手難度並不算太高的小型飛行器,其實只要稍加改造一下就能發揮不小的威力。
就像印度警方就曾經通過改裝讓無人機以在空中噴灑辣椒麪的方式驅趕暴民。
這下是真·辣眼睛。
至於另一方面……
雖然確實有二手交易平臺交易的大疆無人機,最後在黎巴嫩真主黨實控區發來註銷信息的事情發生。
但咱也不能排除確實就是有當地人想記錄一下戈蘭高地的風景是吧。
不過很顯然五角大樓並不這麼想,這些年來反反覆覆的針對從來沒停過。
雖然說大疆的反擊確實讓人看着很硬氣。
但估計他們自己也很鬱悶,明明生產的都是消費級產品,怎麼一到了用戶手裡就紛紛畫風突變了呢?
這一切得還要從DJI的誕生開始說起。
雖然現在的大疆儼然已經成爲了無人機領域的行業巨頭,但整個公司一直都還保留着對技術和產品極致追求的企業文化,而這都跟它的創始人汪滔離不開關係。
大疆創始人汪滔
出生於1980年的汪滔,自小就對天空和航模感興趣。
可以說他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爲此他甚至不惜從華東師範大學退學,只因其與自己造直升機的夢想越來越遠。
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之後,汪滔在這裡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伯樂,同時也是後來的“大疆教父”李澤湘。
“大疆教父”李澤湘
李澤湘一直從事運動控制和自動化的核心技術研發,同時他也致力於將實驗室的技術成果推向市場,幫助更多學生創業。
在他看來,汪滔的飛行控制系統的想法非常具有市場價值。
於是2006年,在深圳一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民房倉庫裡,大疆就這麼誕生了。
早期的大疆由於缺乏相對清晰的發展路線規劃,再疊加汪滔“完美主義”的行事風格,初期團隊在雙重摧殘之下幾乎是“集體離職”。
但李澤湘還是堅持認爲大疆是值得投資的。
其實那個時候的大疆就已經完成了核心飛控技術的研發,他們的XP3.1直升機自動控制系統,在被裝載到傳統的直升機模型上後,可以讓模型飛機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能夠自動在空中懸停:
航模直升機
也就是靠着這套系統積累的初始資金和技術,這纔有了未來大疆的一系列產品。
但問題在於,那個時候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還遠沒有發展起來,大多數時候用戶只能DIY,自己找組件下載代碼或飛控系統。
而且因爲沒有合適的銷售渠道,所以儘管大疆當時的東西不錯,但大部分情況下也在機模愛好者論壇裡隨緣出售。
就在這命運的十字路口,汪滔依靠敏銳的市場洞察,給自己掙得了未來。
早在飛機誕生前5年,就有科學家提出,未來可以通過遙控或者自動控制,讓飛行器自動爲人類完成任務。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軍事無人機也確實如同科學家預料的那樣在偵察和空襲領域不斷髮展。
軍用無人機
但在大疆流行之前,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卻幾乎是個空白。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價格昂貴,動輒數萬元的定製費用一開始就註定了它與普通人無緣。
二是產品門檻高,這個門檻分爲兩個方面。
對生產無人機的廠商來說,當時的產品大多都是定製產品,缺乏標準化的零件和生產線導致無人機產品始終無法大規模量產。
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定製無人機很多都需要消費者自行組裝,同時在飛行時也需要具備一部分航模飛行的經驗。
所以誰能整合鏈路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成功生產整機無人機,讓用戶實現到手即飛,誰就能成功搶購搶佔這個藍海市場。
不過有意思的一點是,其實率先在這個領域站穩腳跟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大疆,而是來自法國的Parrot。
早在2010年,它們的第一架消費級無人機AR.DRONE就已經問世了,並且針對當時的市場痛點,它們的產品主打就是價格便宜並且操作簡單,只需要搭配手機和平板就能實現無人機的飛行控制。
簡單易上手的操作邏輯讓Parrot聲名鵲起,甚至蘋果都一度主動找到他們,希望通過將他們的產品加入到App Store裡,來提升作爲操作終端的iPhone和ipad銷量。
不過,Parrot給自家產品的定位始終是“娛樂產品”,產品的發展方向也是更便宜,更便攜。
而與之相對的,大疆的策略則是不斷向更專業進化,更強的性能,更長的續航和更清晰的影像效果。
與Parrot這種“玩具直升機”相比,藉助於深圳完備的產業鏈,售價僅不到700美元的大疆精靈1相當於是把真正專業級產品拉低到了大衆普遍能夠接受的價格上。
而對玩家來說,哪怕真的只是用來玩玩,專業產品對於“玩具”來說也屬於是降維打擊了,尤其還是在二者價格差距並沒有特別大的情況下。
於是,大疆不出意料的火了。
僅僅一年大疆就在全球狂賣了40萬臺,佔據了全球約85%的份額,幾乎壟斷了整個無人機的市場。
最終,Parrot無人機部門也在大疆精靈發佈的四年後,因收入不及預期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員工,再之後便逐漸退出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
從一家學生創業的“小作坊”到全球無人機巨頭,大疆只用了8年時間。
而如果說稱霸無人機市場是大疆的第一次全面勝利的話,那麼正面擊敗Go Pro併成功拓展出其他賽道應該算是大疆的二次全面勝利。
其實在大疆發展的早期階段,Go Pro曾經是他們最親密的隊友之一。
早在大疆的精靈2時期,Go Pro的HERO 2運動相機就是它的官配。
正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作爲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雙方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被精靈2送上天不止是HERO2,還有雙方的商業表現。
所以那個時候,大疆幾乎是逢人就推Go Pro,而Go Pro也在自己的發佈會上用大疆無人機做航拍攝影。
直到2015年。
當時雙方原本計劃聯合推出一款無人機,由大疆負責技術支持,Go Pro提供營銷與銷售渠道,但這次極有可能改變歷史和合作最終卻因爲Go Pro的貪心而走向了Bad Ending。
自視品牌影響力更高的Go Pro,傲慢的要求要拿走利潤的三分之二,而堅持五五分賬的大疆在利潤分配以及理念的不同的情況下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妥協,兩家公司一下子從隊友變成了對手。
率先出招的是GoPro。
他們在2016年9月推出了四旋翼摺疊無人機Karma。
其最大特點是四個旋翼在不使用時可以摺疊收納,大大提升了無人機的便攜屬性,同時因爲攝像頭部分採用可拆卸設計,所以也可以單獨作爲一個帶穩定器的運動相機使用。
亮點頗多的Karma一經推出就迅速取得了成功,甚至連帶Go Pro的股價也提升了一波。
但就在不到一個月之後,大疆Mavic Pro上市了。
同樣的四旋翼摺疊設計,Mavic Pro不僅體型更小、重量更輕,其作爲無人機的飛行性能從避障到飛控操作等等更是全面碾壓Karma。
再加上更低的價格和拉不開差距的拍攝畫面,大疆可以說是用自己的技術硬生生把GoPro擋在了無人機領域的大門之外。
甚至他們還更進一步,利用自身對於無人機攝影的技術積累,推出了正面硬剛Go Pro本行的Action系列運動相機,在他們的主場給出了最強硬的回擊。
不知道如今股價接連下跌的Go Pro 是否會夢到2015年的那次未成功的合作,但是想必如今商業帝國已成的大疆應該是毫不後悔的吧。
至此,無人機徹底進入了DJI時代,而大疆與新對手“美國政府”互相拉扯的故事也差不多是在此時開始的。
故事的起點源自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人,喬·拜登。
2015年1月26日,美國特勤局日常巡邏時在白宮的草坪上發現了一臺墜毀的大疆無人機。
雖然事實上那臺無人機只是某位政府員工因爲自己誤操作而在白宮附近“炸機”了。
但“中國無人機悄然潛入白宮”,這新聞想不上頭條都難啊。
於是乎,時任總統奧巴馬當即決定要在白宮安裝“最新型高科技安保系統”:
當然讓副總統“看大門”純屬奧巴馬自嘲的玩笑。
但就在第二年美國就議員發起了限制大疆的提案,而在隨後的2017年,美國正式對大疆發起調查。
但這麼多年的持續針對,其結果是什麼呢?
根據大疆之前被披露的2022年營業收入來看,301.40億元的營收較制裁之前的2017年反而還增長了1.7倍。
沒辦法,美國人民實在是太喜歡大疆了。
你別看從軍事到民用再到零部件與技術研發,這禁令看上去好像還步步爲營層層加碼似得,可實際上它們連第一步都實現不了。
在禁令下達的第一年裡,單單是美國海軍和空軍,就分別花費了19萬美元和5萬美元購買大疆無人機,這裡面甚至還不包含很多士兵去亞馬遜自掏腰包的費用。
而在民用領域,在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後,大疆直接反手把涉及到的型號在美國市場做了一波漲價處理。
對此,美國消費者也給出了最真誠的迴應,爲了趕在漲價之前買到機器,他們甚至掀起了一波搶購潮,直接把大疆的市佔率推到了歷史新高。
美國41個州的149萬公頃土地,都在用大疆無人機噴灑農藥,大疆在美執法機構中的市場份額更是高達90%。
在美利堅的土地上,不用iPhone可以用三星,不喝可口可樂可以喝百事,但不用大疆是真的找不到相應產品來替代。
沒辦法,誰讓大疆的核心技術就是卡不住呢。
事實上,早在創業初期汪滔就確立了未來無人機的三大主攻技術路線,飛控、雲臺和圖傳。
而飛控系統作爲其中的核心,是大疆完全百分之百自主研發的。
對於技術,公開資料顯示大疆員工中有1/4是研發人員,深厚的人員儲備和研發實力使得大疆早已形成了足夠高的技術壁壘,可以說現在的無人機公司想要繞開大疆幾乎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專利技術上,舉個例子,大疆早期曾經開發過一款無人直升機的飛控系統,儘管該系統的主要創新點在於軟件和電路的設計,但汪滔對於專利執着到什麼地步呢?他連帶內部器件的外觀也申請了專利。
大疆不僅在起步階段就解決了諸多飛控系統的難題,申請了諸如如何及時應對外部干擾;如何消減工作振動頻率對傳感器的影響;如何通過簡單操作控制無人機調整飛行速度和繞點飛行半徑等等諸多專利。
截止到2019年4月26日,它們全球專利的申請數量更是已超過了9100件,連續多年專利申請量位居中國前十。在無人機領域熱門市場如美國、歐盟、日本等授權專利也超過了3000件。
而對於限制,2023年曾經有日本某機構拆解並分析了一架大疆無人機,按他們的報告來看,裡面有80%的芯片,都是來自西方進口。
但實際上大疆所需要的28nm芯片國產完全夠用,而且它們的主CPU用的也是自主研發的P1,圖形處理器也同樣是國產。
並且由於制裁的影響,大疆其實一直也都沒有停下襬脫國外供應鏈依賴的腳步。
拿最近的幾款產品來說,Mavic 3,Avata 2和Mini 4,在關鍵零部件上已經完全不見了西方的影子。
雖然在產品的某些部分,比如GPS芯片組和電源管理組件上,大疆目前仍在使用一些西方技術,但使用它們的理由更多的是出於對產品和消費者的負責。
之所以它們純粹是因爲它們的性能表現更好,而不是對於西方的技術依賴,更何況如果真的以純國產爲目標,國內其實是有相應的替代方案的。
大疆的成功,是技術創新的勝利,也是市場需求的反饋。
如今隨着各行各業對於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被玩壞的“大疆”也越來越多。
前有無人機“助農”,今有無人機“登峰”:
登上珠穆朗瑪的大疆
當這種直升機都不敢輕易挑戰的難度被無人機輕鬆攻破,也就已經證明了中國無人機或者說大疆無人機,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一個,而且還是那種你無法反制無可辯駁的好。
只不過大洋彼岸的朋友,看了這個不知道會不會心裡難受啊,針對了這麼多年,不僅完全沒有限制住大疆的發展,自己對於它的依賴反倒是越來越深了。
這禁令現在是發一個,打臉一個,這麼看來被“玩壞”的好像不是無人機而是另有其人啊。
現在攻守易形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