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幅“魯迅像”開始,梳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
2024年適逢浙江遂昌籍版畫家、出版家楊可揚先生110週年誕辰,湖州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趙延年先生100週年誕辰,同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國家、時代、藝術、人生,以版畫的名義彼此相凝。
“一幅畫像背後的故事:楊可揚與趙延年紀念特展”開幕式現場
8月17日,爲紀念兩位卓越貢獻的“木刻青年”,“一幅畫像背後的故事:楊可揚與趙延年紀念特展”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楊可揚與趙延年的90件藝術作品與136件文獻資料。在系統展示歷年代表性畫作之外,展覽專設“新藝爲契”“召喚1949”“魯迅像傳”文獻專題,視覺化彰顯兩位先生不同時期的軌跡交匯點。畫作與文獻雖各有側重、選粹,亦是彼此交織、呼應的關係,從而有助於通過“版畫作爲媒體”“時代變革和身份轉型”“精神偶像與文化記憶”等立體視角解讀新興木刻藝術。
“希望通過這次特展‘重返現場’, 梳理我們對於新興木刻藝術及其精神的認識,照見歷史情境、精神紐帶和人物弧光,且爲當今滬杭之間的版畫交流寫下富有溫度和質感的一筆。” 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熊友飛說。
《魯迅像》趙延年1961木刻版畫
展覽題目中的“一幅畫像”,所指是趙延年1961年所作《魯迅像》。這一木刻版畫是趙延年的代表作,也是是新中國成立後塑造魯迅形象的傑作。畫面用簡練、粗放、有力的刀法,黑白對比鮮明的構圖,塑造了一個在寒風中圍着圍巾,目光冷對前方,迎風前進的魯迅形象,畫面有着令人震撼的衝擊力。
而這幅作品背後,是楊可揚與趙延年多年的深厚情誼。1961 年時值魯迅誕辰 80 週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擬發行宣傳畫片,楊可揚委託在杭工作的趙延年參與魯迅像創作。趙延年欣然應邀創作,從而誕生了這幅魯迅像的經典作品。
楊可揚與趙延年的深厚友誼可以“六十四年的情誼,半個多世紀的共進”概括。自1940年代因投身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相識以來,兩者始終共同致力於推動中國現代版畫發展,並在各自創作上不懈精進,1991年同時獲得“魯迅版畫獎·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
展覽現場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以“厚重而溫柔的記憶”“執着而開放的行動”“沉默中吶喊的圖像”“自我與衆生的命運”爲緯,以1940年代至21世紀初年楊可揚、趙延年的創作歷程爲經,深度考察二人交集往事,藉此呈現出版傳播系統搭建、創制代表性畫如1961年趙作《魯迅像》、風格轉型、集體記憶、文化象徵等主題,勾連出二人個人友誼和交流,也力求豹窺20世紀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視覺生產機制。
當日,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還舉辦了社會大美育課堂——“夏日印象”半島首屆版畫藝術節。上下午多場社會大美育課堂活動,涵蓋平版版畫和凹版版畫的演示與體驗,吸引了衆多市民參加。正值新興木刻運動93週年之際,藝術節攜手社會大美育課堂,開展版畫藝術教育活動,通過工作坊、講座、展覽導覽等,普及版畫知識和技法,培養公衆對版畫藝術的興趣;吸引青少年參與,爲版畫藝術培養未來的人才;通過版畫藝術節展示版畫文化特色,推動版畫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豐富民衆的文化生活。
當天的社會大美育課堂活動
“上海與浙江,作爲中國新興版畫文化的重鎮,一直以來都在版畫藝術領域保持着緊密的聯繫與合作。”熊友飛說,“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楊可揚與趙延年的藝術成就與人生經歷,感受他們的藝術魅力與精神力量。同時,我們也期望通過此次展覽,進一步加強長三角區域版畫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版畫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本次展覽由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指導,浙江美術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以及上海虹橋半島版畫藝術中心聯合主辦,遂昌縣博物館和楊可揚紀念館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