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影評需要百家爭鳴
大陸年輕導演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在2018跨年夜上映,卻收到如潮的差評,一夜之間跌下神壇。因爲《路邊野餐》,畢贛橫掃了各大電影節各類獎項無數,自然也就成爲媒體關注的「寵兒」,資本的加持自然少不了。處女作以極低的成本既能掙錢又能成名,就像時下網紅有了粉絲基礎就能帶貨變現,也就有了資本價值。
中國式一夜成名
資本介入之後,畢贛從初嘗名利到手握千百倍量級資金,隨之而來的是名演員、老前輩心甘情願的加持,畢贛不一定能掌控整個大局,他身邊已是各色呼風喚雨之人。這算是畢贛征戰告捷的成果。
鎂光燈下,我們看得到美好,卻猜不到他用藝術贏得資本,同時也被架在炭火之上。
這是典型中國式「一夜」成名,一方是爲了逐夢的導演需要資金支持,一方是資本陣營集體逐利,正是他們的孜孜不倦才讓更多人成爲主角,纔有了這次「最後的夜晚」。
我們這一屆觀衆都是病人,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極其容易傳染,所以殺傷力相當強,影響力相當廣泛,專治電影各類綜合症。
當一個人擁有了名譽時,利益這把雙刃劍離得不會太遠,社交媒體時代人人爭相歌頌或讚美時,誰站出來唱反調那就是自尋死路,請相信總會有一批擁躉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要糾正你的觀點,突如其來的就是決定生死的時刻。
在全媒體鼓與呼之下,唱反調自然不得寵,少數人的觀點碰觸了多數人的利益,如果你說錯一句話,就可能會被貼上水軍的標籤。
我始終相信,榮譽是一種信仰的力量,它引領的永遠是部分人羣的意志。經過人工干預,築夢人總是主動或被動的希望能從之身上獲取什麼,忽略了這部作品的本質就是個純粹的藝術品。
在商業影院中,觀衆的錢包決定了贏面,藝術卻只能少數人擁有和欣賞。當畢贛初獲殊榮時,大家聚焦在他顯赫的獎盃上,至於作品已經被光環掩蓋真相。於是資本家就開始驅動這艘滿載各方利益的輪船,向更廣闊的海洋中行駛。
初衷是尋找下一片更廣袤的大陸,結局卻是最後的夜晚。
年少成名,當資本、資源、讚美等一切美好都蜂擁而至,畢贛不再是那個懷揣夢想的少年。光明與黑暗交替,選擇了光明未必黑暗不會來臨,選擇了黑暗未必就一定能迎來光明。
沒有影評人只有水軍
我們缺乏專業的觀衆基礎,大多數人羣都是沉浸在可樂爆米花的快感中。除了工作,正常家庭還有油鹽醬醋茶、老幼病孕,生活五味雜陳,沒有什麼比歡樂更重要。藝術片包裝成商業片,勢必會讓大衆口味顛倒。
我們沒有影評人,只有水軍。不需要辯解,影評界迫切需要中國好聲音。影評是一種表達類目,過去我們在報紙寫影評,後來互聯網成爲陣地,現在我們在任何可以存在的地方作戰,只是它的價值取決於有沒有流量。「收買」媒體,公關影評人、操作指數、發動水軍這些是宣發工作中相當重要的工作,一切都那麼正常,又那麼不正常。百家爭鳴的現象快要在影評領域消失殆盡。
我們的投資人相當可愛,誰火就發動快速收編作戰,渴望快速獲得回報。他們不懂,快不一定是最厲害的武功,要不然太極拳也不會成爲全民健身的功法。我們懷念過去煤老闆的日子,人傻錢多還不干預創作,但煤老闆的投資也沒見誕生多少精品。
藝術電影並不是孤立的存在,市場的培育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這塊市場的培育,需要各方力量對內容研發、發行渠道等多方的投入,及更多觀衆的專業薰陶和影響。
《地球最後的夜晚》,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驚喜,它給藝術電影乃至電影帶來更大的價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