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玩具,AI硬件的第一個突破口

七年前,時任天貓精靈合夥人的李勇,注意到一個數據:天貓精靈的大部分的交互指令和內容使用時長都來自於孩子。

而這些問題通常是“爸爸什麼時候回家”“媽媽更愛我,還是更愛弟弟?”之類的“靈魂拷問”,這對當時的天貓精靈來說,還有些棘手。

李勇也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無窮無盡的問題難以得到高質量的回覆。一方面,父母可能疲於應對,另一方面,彼時的AI尚不成熟,甚至連上下文記憶、連續對話都很難做到。

而大模型的到來,讓他看到了希望。

在硬件中搭載大模型的思路,並不難想到,幾乎所有的教育公司都會在產品中注入AI,尤其是“雙減”後,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培訓受限,教育硬件成爲行業玩家掘金的重點。學習機、詞典筆、甚至是早教機、故事機、單詞卡等小品類硬件都成爲各家發力的對象,內容之外,AI就是其最大賣點。

“所有的在線教育巨頭都在卷硬件、拼參數,我們卷不過。”李勇意識到,但凡是學科工具屬性(的產品),就一定會卷,還是應該做一些科技巨頭們不擅長、且“看不上”的東西。

放眼整個兒童硬件市場,市面上的產品基本扮演的是老師或家長的角色,工具效率屬性較強,但能提供情緒價值、充當朋友角色的產品卻少見。

一款充當AI Friend(玩伴)的毛絨玩具會不會有市場?

經過一番調研,李勇發現,全球毛絨玩具排名前十的玩家裡,一箇中國品牌都沒有。而國內的毛絨玩具市場規模至少百億以上,全球可能達千億。

如此大的市場卻非常分散且巨頭較少,競爭相對較弱。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毛絨玩具也符合“口紅效應”,在疫情期間的需求增長較快。

團隊甚至還向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請教,發現孩子在7歲之前,會把非生命體賦予生命,而隨着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會逐漸剋制這種幻想。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模型能力還不足以成爲成年人日常的AI朋友或助手,但對孩子來說,“期望沒那麼高,對大模型的容忍度很高。”李勇認爲,現階段AI Device(設備)最好的落地場景是孩子,而孩子成長需要柔軟的陪伴和慰藉,毛絨玩具是最理想的形態。

爲了實現這個想法,李勇做了一家公司——躍然創新(英文名:Haivivi),並於近期推出首款AI硬件產品BubblePal。該公司早期在愛奇藝孵化,後於2021年底拆分出來,並獲得藍馳創投數千萬元的天使投資。

在BubblePal的產品設計裡,大模型如何落地是關鍵步驟。

李勇告訴界面教育,其基於開源訓練了一個小尺寸模型,給這個小模型投餵了大量的兒童對話語料和動畫片素材。一些基本問題可由自研小模型回答,而那些充滿想象力、“無中生有”的問題,就分發給上層大模型回答,後者由目前市面上的幾大主流大模型構成。具體的分發策略基於成本、速度和回覆質量等因素而定,用戶基本無感。

比數據更重要的是大模型所謂的底層“價值觀”。李勇將大模型分爲四個象限,分別對應不同的表達方式(情緒化或理性)和內容特徵(主觀或客觀)。他認爲,按照其產品AI Friend的定位,大模型的表達內容應該是“非常主觀”、表達方式“非常情緒化”的,而市面上的大部分產品都追求的是客觀且理性的。

他以一款大模型兒童手錶爲例,如果孩子問被欺負了怎麼辦,這塊手錶的答覆是列出了幾點客觀的觀點,因爲作爲一款工具,它需要取一個最大公約數。

而BubblePal會根據長期訓練出的人設,給出完全不一樣的回答。例如,當被問及“什麼是量子糾纏”時,“小豬佩奇”的角色可能會將之解釋爲“雖然我和喬治分開了,但彼此的狀態還是會相互影響,心是連在一起的”。其迴應更深入淺出易於理解,而非嚴格按照科學標準或搜索教科書詞條做精準解答。

商業模式方面,目前主要分爲兩大塊,To C(用戶)端以AI毛絨玩具售賣和訂閱費用爲主,後者主要指額外的增值服務和年費制度,如生成用戶報告、勳章系統等。該公司已和國內外知名IP合作,也會開發獨立IP。

To B(企業)端,該公司將推出“躍然萬物”平臺,從硬件芯片方案到大模型調優算法以及軟件工程的這一整套能力,交付一套硬件、軟件、算法,開放給所有玩具公司,降低行業生產成本並避免重複開發。“更多用戶使用,會形成一個數據飛輪。模型會(優化得)越來越好。”

創業之初,這一項目還獲得知名投資人、港科大高秉強教授和大疆天使投資人李澤湘教授基金的投資。據李勇稱,這是高秉強教授個人投資金額最大的早期項目。

“AI硬件第一個成熟落地的商業場景一定是面向孩子的。”在李勇看來,在中國做AI創業最好跟硬件結合,因爲中國有產業鏈優勢。

但從長遠上看,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纔是發展的核心要義,而非單純依賴融資。

這是一場持久戰,尤其對於兒童陪伴類產品來說,品牌的建設需要多年時間。李勇目前的計劃是,在國內和海外同步推廣,海外主要瞄準美國市場,與數百位網紅合作種草推廣。在國內,線上先種草、發售積累口碑,並逐步開展線下渠道鋪設。

關於未來三到五年的目標,李勇稱,首要目標是打磨產品,增強技術壁壘;其次是通過與國內外知名IP合作提升品牌吸引力;同時與獨立設計師合作開發一系列自有IP產品。最後是拓展海外市場,在更多國家和地區打開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