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閉14萬家!扛不住9塊9大戰,又一巨頭咖啡被拖垮?曾風靡一時
引言:9塊9價格戰下,昔日的“咖啡第二品牌”,也扛不住了。
2023年年底,邁入“萬店時代”的瑞幸在中國的銷售額歷史性地超過了星巴克,成爲中國咖啡連鎖第一品牌。
今年以來,無論是品牌聲勢,還是開店規模,瑞幸都賺足了眼球。
而在另一廂,曾經僅次於星巴克的咖啡巨頭“太平洋咖啡”卻被爆出在全國多個城市悄悄撤退。
從2023年8月以來的14個月時間裡,太平洋咖啡在內地的門店數至少減少了114家,內地門店僅剩71家。
不僅是門店總數不斷縮減,而且自2019年起,太平洋咖啡新開出的門店數更是逐年減少。
作爲中國最早的一批精品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不僅沒有發揚光大,而且還在持續縮減門店,不禁讓人疑惑,太平洋咖啡真的被“卷死”了嗎?
從“僅次於星巴克”到“跌落神壇”
在如今的咖啡市場上,或許很多人對太平洋咖啡不熟悉,但是認識它的都知道,太平洋咖啡也曾一度成爲中國市場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僅次於星巴克。
在當時,國內是沒有喝咖啡的概念的,1999年進入內地市場的星巴克,其高定價以及它主打的“第三生活空間”概念,培養了一代城市白領的咖啡品味和認知。
所以,在那個還沒有瑞幸和庫迪的年代,喝咖啡,就是一件有逼格的事情,它並不屬於打工人的提神必備,更多是代表一種小資的生活。
而在創立於1992年太平洋咖啡,其在滿是精英白領聚集地的香港金融中心中環開出了首家門店。
可見,太平洋咖啡一出道,也是主打的高端,其也和星巴克的模式很像,強調做“第三空間”。
2010年太平洋咖啡被華潤以3.266億港元收購後,開始正式進入了內地市場。
彼時,華潤也豪言,要在3年內開設200家太平洋咖啡分店,在5年內做成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
華潤之所以有這個自信,除了太平洋咖啡的高端商務定位讓其吃到第一波紅利外,還離不開華潤便捷的政府關係和市場資源優勢。
太平洋咖啡先後與華潤銀行、綠地集團、中糧、恆生銀行、平安信託、上海仁濟醫院等約300多家知名企業和單位都有過合作。
還首次推出過咖啡銀行、醫院咖啡店等新型業態。
可以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了華潤作靠山的太平洋咖啡,門店就越開越多,巔峰時期的2017年,太平洋在全球開出了500多家門店。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底,太平洋咖啡中國市場佔有率爲2.5%,佔據“老二”的位置,僅次於星巴克。
就在離“成爲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店”這個目標還有一步之遙時,2017年10月, 瑞幸咖啡第一家門店在銀河soho開業。
太平洋咖啡或許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後來之秀竟然會在日後成爲中國咖啡連鎖第一品牌。
2018年,瑞幸咖啡和Manner 等一衆國產“咖啡新勢力”開始冒頭,並逐漸進入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
“後起之秀”們來勢洶洶,在性價比、產品和營銷上,太平洋咖啡漸漸失去了優勢。
到了2020年,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降到了1.7%,被星巴克、瑞幸和Costa甩在身後。
尤其是其曾經的競爭對手星巴克,更是以36.4%的份額遙遙領先,太平洋咖啡開始在中國市場走下坡路了。
同樣是定位精品咖啡,主打的高端客羣,爲什麼星巴克還活得好好的,太平洋咖啡卻敗退市場了呢?
低價卷不動,營銷也不討喜
說到底,還是太平洋咖啡太死板了,不管是營銷策略上,還是在品牌定位上。
在創立初期,太平洋咖啡針對的客戶羣體就是“商務人士”,門店風格都是濃濃的商務味道,沒有亮眼的顏色,主打的就是嚴肅感。
對於喜歡隨手拍拍在朋友圈打卡的年輕人來說,太平洋咖啡的格調毫無吸引力。
圖源廚房人類研究所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價格,瑞幸和庫迪的9塊9咖啡價格戰,讓市面上的咖啡都衆生平等的來到了個位數,就連一向高傲的星巴克也低下了其頭顱,頻繁推出優惠活動。
原本30-40元元才能買到的星巴克,如今20元就可以買到,藉助優惠券甚至還能夠買到十幾元一杯的咖啡。
反觀太平洋咖啡,它的定位比較高端,價格也相對較高,一杯咖啡單價在30元左右。
而且也很少做促銷優惠活動,還在捍衛其三十多元一杯的咖啡,比星巴克更難低下頭顱。
低價咖啡浪潮的掀起,太平洋咖啡看不到明顯的競爭力,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8.8元的庫迪更有吸引力。
而且,今年咖啡的價格戰也依然在持續,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跡象,在美團APP上,庫迪12款拿鐵咖啡的價格下探到了6.9元一杯、3款新品雲頂慕斯拿鐵的價格則爲6.8元一杯。
背靠蜜雪冰城供應鏈的幸運咖,更是將現磨咖啡的價格打到低至6.6元一杯。
在“卷”的不行的咖啡賽道上,不僅僅是打價格戰,咖啡品牌在產品上也是不斷追逐潮流,上新的速度不亞於新茶飲。
而太平洋咖啡的上新頻率低得可怕,儘管也曾努力過,推出了不同口味的咖啡,但是就是掀不起什麼風浪,在製造聲勢上,和瑞幸相比,還是差得太遠了。
在如今的消費市場,消費者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消費羣體正在向Z時代人羣轉移,太平洋咖啡抓不住年輕人的訴求,在年輕化的消費市場中顯得格格不入,也就被年輕人拋棄了。
接連關閉!很多地區已無門店
實際上,這不是太平洋咖啡第一次被曝出多地關店了,去年的時候,也有過一次大規模報道。
當時太平洋咖啡的門店數還有300多家。
但根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的數據,截至2024年10月16日,太平洋咖啡在內地最多僅剩71家門店,14個月時間門店縮減114家。
而從各個城市和地區的閉店情況來看,紅餐大數據顯示,目前太平洋咖啡在北京僅餘不到10家門店,杭州、蘇州、重慶等多個城市僅剩1家門店,合肥等很多城市則已無門店。
廣州地區僅剩3家門店在於營業,珠海僅剩2家在營業。
除了大規模關店外,太平洋咖啡此前還曾傳出易主的消息。不過後來這個消息被否認了,相關負責人表示太平洋咖啡沒有出售計劃。
而對於又一次被曝出大規模閉店,太平洋咖啡則迴應稱,“目前確實有部分門店關閉,這是出於戰略上的主動選擇。”
除此之外,也有消息稱,未來太平洋咖啡或許會把重心放在香港市場。
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國內的咖啡市場實在太捲了,卷價格,卷產品,卷營銷,卷門店......
更何況,連奶茶品牌也想來咖啡行業裡分一杯羹。
除了前面提到的蜜雪冰城旗下的“幸運咖”哇哦,還有茶顏悅色的“鴛央咖啡”、滬上阿姨的“滬咖”、茶百道的“coffree咖灰”等等。
但是,咖啡賽道也到了洗牌的時候。
這兩年裡,咖啡市場的“優勝劣汰”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5月8日,咖啡行業近一年內新開店89346家,淨增長48508家,兩者數據對比下,這也意味着,在過去一年內咖啡賽道閉店約40000家。
狂奔之下,有人挺進決賽,有人淘汰出局,而這背後是一個個創業的血淚辛酸史。
迴歸咖啡本質
其實,目前的咖啡市場裡,瑞幸、庫迪和星巴克都已經形成了“難以撼動”的規模,想要與這些巨頭品牌貼臉競爭,那是很難的事了。
此外,咖啡的價格也一直在下探,根據紅餐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現制飲品創新趨勢報告2024》顯示,超近80%的消費者趨向於選擇價格段在10-20元的單杯現制飲品,僅4%的消費者會選擇25元以上價格的單杯現制飲品。
近日,長城總裁稱國內汽車市場價格競爭失控,呼籲整頓市場。他表示國內的汽車和國外的技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光打價格戰不如更加重視品牌建設和產品質量。
咖啡賽道也同理,一直打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做品牌最終還是要平衡好成本和品質,企業追求的是長期主義,畢竟用價格戰帶來的用戶,其實是沒有忠誠度可言的,他們這類人是哪裡便宜去哪裡。
如今的咖啡品牌,不如專注“性價比”而不是“低價”,性價比,指的是一杯配得上其品質的咖啡價格,一杯好咖啡,但是不貴,也不至於太低價讓企業沒有利潤可言。
此外,企業還要匹配市場需求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而不是一味去打價格戰,吃力不討好。
您喝過太平洋的咖啡嗎?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