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新版失業率
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舊版失業率對照
自元月起新版失業率公佈了,失業率也變高了,有人不免要問,自1978年有失業統計以來,用的好好的,何以要改版?這是因爲我們對失業者的認定標準,不同於美、歐、日、韓,如此所估得的失業率若拿來和各國比較,並不妥當。
我們和美、歐、日、韓的差異何在?這得從頭說起,當訪查員訪問你在資料標準周的勞動狀況時,若你有工作,自然是就業者,如果沒有工作,他會再問你有沒有找工作?若有找只是尚未找到,那便是失業者,若連找都沒有找,則會被歸爲「非勞動力」,政府把調查的資料綜合起來就可以估出一國有多少人就業,有多少人失業,有多少人屬於非勞動力,也就可以算出失業率。
尋職論定放寬爲四周
不論新、舊版都循前述這樣的問法來取得資料,惟一的差別在於舊版對失業者身分的認定,是以「資料標準周」單週的尋職情況來判定,而新版則向前延伸三週,以四周的的尋職情形來論定。
別以爲放寬爲四周是小事,事實上,這個改變是很大的,近年臺灣平均失業週數爲20~25周,找工作並不容易,人們一連找了數週仍未找到工作時,可能會休息一、兩週再出發,若他休息期間剛好碰上資料標準周,在舊版他會被判定爲「非勞動力」,但在新版,由於會向前追溯三週,他就會變爲失業者,總的來說,這個改版會讓一些人的勞動身分由非勞動力變成失業者。
舊版長期低估失業情勢
依主計總處試編的資料,2023年新版失業人數42.2萬,比舊版41.5萬多出7千人,而新版失業率3.53%也高於舊版3.48%,當失業者身分判定放寬爲四周,失業者增加了,觀察月資料,更會發現有些月份新版失業人數比舊版多出1萬多人,長期以來舊版低估了失業情勢。
日本比我們早幾年改版,和我們一樣,新版失業人數比舊版多,以2023年第四季而言,舊版165萬,新版184萬,尋職累了休息數日實乃人情之常,當認定標準迴歸人性,由單週放寬爲四周,真相便會浮現,這樣的改版自然值得稱許。
近年各國勞動統計改版已是家常便飯,除了韓、日及我們對失業者身分的認定由單週放寬爲四周,2018年我們碩博士勞參率跌破7成,次年也增列新版碩博士勞參率,舊版含蓋在校學生,而排除了學生的新版碩博士勞參率仍穩穩的落在8成。另外,去年8月大陸停止發佈青年失業率,於元月公佈新版青年失業率,新版同樣排除了在校學生,經此調整,大陸青年失業率由半年前的20%降至15%。
總的來說,勞動統計有更多分類,循更多面向探索,是件好事,然而,如果改版只是因爲數字難看,意欲去之而後快,貽害無窮。我們每逢看數字時,或許都該思考從古至今人類如此偏愛統計,究竟有多少是爲了真相?有多少是爲了掩蓋?又有多少是爲了吹牛?
小檔案■我國失業調查是以每月15日的那一週爲「資料標準周」,如果15日落在週日,則資料標準周是15~21日,如果15日落在週六則是9~15日,訪查員於資料標準周的下一週展開調查。
小檔案■如何判定這人是失業者?歐盟統計局說:「Eurostat defines unemployed persons as persons aged 15 to 74 who:- are without work; - are available to start work within the next two weeks;- and have actively sought employment at some time during the previous four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