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清朗明淨,慎終追遠
解敏/文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節日。千百年來,每到這個時節,人們便會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寄託哀思這也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習俗。
歲月如流,清明習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演變,但追思祖先、弘揚孝道、積善成德的精神內核亙古流傳。今天我們既要從傳統中汲取精華,也當積極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
前不久,某地發佈一紙禁令,要求禁止製造、銷售冥幣紙錢、紙紮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引發廣泛熱議。有不少人認爲,禁令將傳統祭祀習俗“一刀切”過於粗暴,爲此招來不少批評聲音。
然而很快“劇情”反轉,有媒體曝光了該地一種名爲“扎庫”的特殊紙紮,大到可以扎出一棟紙質別墅,令人目瞪口呆。“紙別墅”佔地足有30多平方米,造得極爲仿真,內部還配備了大量傢俱,甚至可以供人進出。這樣的一套“紙別墅”售價高達6800元。當地一些工作人員承認,“扎庫”是當地的民間老傳統,很常見,一般會在“大日子”上使用。
許多人似乎這才明白了當地政府“禁令”的用意。今時今日,我們是否還需要延續這樣的傳統習俗?要知道,2017年,當地曾有人硬燒二層樓高的“扎庫”,最後消防隊用上高壓水槍才把火滅掉。這價格不菲的祭奠行爲背後,更可能是攀比心理作祟,甚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十幾天前,上海金山一小區居民將未燃盡的錫箔灰盆放入沙發底引發火情;幾天前,北京市通州區發生兩起因點燃紙錢祭拜引發的火災;福建省連江縣浦口鎮一村民掃墓燒紙不慎導致山火。每年清明前後,因祭祀引發的火災屢見不鮮,有的甚至造成嚴重的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禁止製造、銷售冥幣紙錢”的初衷,很大程度上也在於此。
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交織,寄託哀思的方式也當與時俱進,保持其活力與魅力。大量焚燒冥錢、香燭乃至“紙別墅”,不僅使本應清朗肅穆的祭奠變得烏煙瘴氣、污染生態環境,更暗藏火災隱患,與現代風尚也格格不入,理應摒棄。
近年來,“綠色祭掃”觀念漸入人心,文明祭祀已蔚然成風。上海已全面實行無煙祭掃,通過鮮花等文明低碳的方式,不燃燒迷信殯葬用品,不在城市道路、廣場小區等公共場所焚燒祭祀用品。同時,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服務不斷完善。還清明以清朗明淨,緬懷祭奠重在於“心”,方能慎終追遠。
陽光草木芳菲盡,最美人間四月天。這個時節,大自然的生命力正萌發勃勃生機,彷彿也在告訴我們,清明並不只是哀思的節日。紀念故人、告慰逝者之時,更要將對他們的緬懷延續到當下。珍惜眼前人,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讓美好延續,不忘來路,活出精彩,才能讓先輩們泉下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