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謁陵是慎終追遠 無關暴力美學
總統馬英九5日前往桃園市慈湖陵寢謁陵,紀念先總統蔣公逝世41週年。(圖取自馬英九臉書)
「慈湖謁陵」該被口誅筆伐嗎?臺大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今日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投書指出,某媒體社論《慈湖謁陵的暴力美學》強調「面對二二八,再多的鞠躬道歉都不夠;面對兩蔣,一個鞠躬都是不義且多餘」的說法,是用帶着仇恨的「分別心」侵蝕臺灣社會,讓大家忘了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包容」,什麼是「慈悲」。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華文化重視慎終追遠。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其實不僅是祭祀品,連高掛的所有牌位其實均只是法相而已,重要的是一顆慎終追遠的心。也就是這顆心,我們會在世界各地遙祭黃帝,在忠烈祠緬懷義士,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或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點一柱香。就是這一顆慎終追遠的心,得以維繫我們社會良善價值的禮。所以,失去慎終追遠應有的「禮」,也喪失「吃果子拜樹頭」應有的「感恩」,最後只剩自己與仇恨。
該文強調,黃帝是誰並不重要,甚至有沒有黃帝也不重要,但是我們感念黃皮膚黑髮的祖先,並不表示我們在其他民族祭祀其先祖時就會嘲諷輕視,蔣介石、蔣經國的歷史功過自有後人評述,但是當他的信仰者、追隨者願在他的祭日前往其百年安葬之地,鞠三個躬,有必要如此口誅筆伐嗎?
作者表示,或許有些人認爲臺灣可以「去蔣化」、「去中國化」,並畫了一幅自認是美景的未來,但是,仇恨顏料交織的作品不會美麗,尊重與包容纔是臺灣需要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