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沒咳!6個月嬰燒5天…出現「最棘手小兒病」才確診 臺醫驚呼:嚴重會致命
▲新冠肺炎與川崎氏症共舞的美國女嬰案例,讓臺灣醫師超吃驚。(圖/吳昌騰醫師授權提供)
新冠病毒再變異?歐美有醫師發現,除了新冠肺炎外,還可能誘發嬰幼兒「川崎氏症」。美國一名6個月大女嬰沒有咳嗽、流鼻水,體溫爲38.8°C被送醫,當時流感爲陰性,醫師判定是病毒感染。未料她住院第5天,開始出現草莓舌、多形性斑丘疹皮疹及四肢腫脹等症狀,在出院前一天核酸檢驗竟爲陽性,讓臺灣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驚呼:「嚴重會致命。」
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分享,美國一名6個月的健康女嬰,近期因發燒一天、出現煩躁不安和拒絕進食,被父母緊急帶往兒科緊急照護所求診,「當時妹妹的溫度爲38.8°C,她沒有咳嗽,鼻塞或流鼻水。」經過醫師評估,包括流感快篩和尿液分析均爲陰性,初步診斷爲病毒感染。
吳昌騰接着說,在發病期間女嬰沒有羣聚史、接觸史和旅遊史,但發燒依舊持續,於是被安排住院,在發燒第5天后,竟開始出現邊緣性結膜炎、舌乳頭突出(草莓舌)、多形性斑丘疹皮疹及四肢腫脹等符合川崎氏症的診斷。
▲草莓舌也是川崎氏症的特徵之一。(圖/吳昌騰醫師授權提供)
經過一連串治療和檢查,竟發現驚人真相!吳昌騰表示,女嬰經過治療,心臟超音波檢查正常,無任何異常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的證據、無心包積液,並具有正常的瓣膜和心室功能,「可怕的是,妹妹出院前一天晚上,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爲陽性!這是首次描述川崎氏症併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
什麼是「川崎氏症?」在兒科看來是最棘手的疾病,吳昌騰解釋,急性心肌炎及川崎氏症,爲兩個致命的兒童後天性心臟病,川崎氏症爲兒童期的急性血管炎,是多系統血管發炎症候羣,目前造成的原因仍不清楚,大多臨牀表現特點爲:「長時間發燒,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擴散性的黏膜發炎,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末端充血浮腫與脫皮和頸部淋巴結病變。」
▲川崎氏症5大特點,家有嬰幼兒的家長一定要注意。(圖/豐原醫院提供)
吳昌騰指出,全球有許多學者專家致力於各種病因的研究,但未有明確答案,美國Frank Esper則發現人類冠狀病毒(HCoV-NH)與川崎氏症有着極大的關連性,「但也可能是透過刺激B細胞和T細胞而產生自體免疫反應。」
提及川崎氏症,吳昌騰分析,其在男孩中更常見,80%的病例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發生,8歲以上很少發生,在所有種族的兒童中,亞洲後裔發病率更高,在日本有全球最高的發生率,且亞洲發生率是歐美的十多倍,這也說明了遺傳基因在川崎氏症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未治療的川崎病氏患者中約有20%至25%發生冠狀動脈的動脈瘤和冠狀動脈擴張。隨後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吳昌騰憂心地說。目前全球至少有6國家出現近百例這種不尋常的疾病,但也有醫師認爲其並非川崎氏症,而是具有共同原因的相似疾病。
吳昌騰認爲,這種綜合症是「感染後炎症反應」,感染後免疫系統反應過度,這表明在某些兒童中該疾病可分爲初始感染和隨後發生的繼發免疫反應兩階段。他坦言,「越來越相信,新冠病毒幾乎可以引起任何症狀並侵襲身體的任何部位,尤其是血管系統,是會引起很多炎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