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變“雲課件”,用普惠形式提升鄉村學校科教資源

“看到孩子們大大的眼睛、對科學知識充滿的求知慾,我覺得這件事特別好,雖然累、雖然辛苦,但很有必要”,提起在福建永定縣參加“流動科學課”支教活動的經歷,抖音科普視頻創作者楊大煒(@楊爸圖說)深有感觸地回憶。

近年來,從黨中央到教育部,多項教育政策都明確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當目光聚焦鄉村學校時,推廣科學教育的困難仍舊存在,“有效的科學教育的資源供給是不足的。”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說。

今年2月,中國科技館、教育部宣傳教育中心與抖音聯合發起2024“流動科學課”科普活動,截至10月,該活動已落地6省18個城市30所中小學校園活動。活動目標是瞄準科學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爲學生提供優質科普資源,並招募優秀的科普專家志願者,助力鄉村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提升。

10月16日,一場圍繞“流動科學課”和“短視頻與中小學生科學教育調研”的分享會在京舉行。教育領域學者、教師、科普視頻創作者們共同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短視頻助力鄉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解決資源短缺難題。

短視頻變身雲課件,新模式如何解決教育資源短缺

事實上,從教育信息化1.0時代開始,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鄉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短缺等難題,始終是各級教育部門、學校以及教育企業努力的方向。隨着技術和媒介形式的發展,基於錄播或直播的教育產品不斷出現,現在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又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感覺新媒體可以給鄉村科學教育非常多的助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說道。她認爲,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適合現在這一代孩子的認知特點,因爲他們是網絡時代原住民,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互聯網思維。“所以我們需要用互聯網的思維去和他們對話,而且新媒體平臺的顯著特點是互動平等性,這都是他們所需要的。”

根據《短視頻生態下中小學生科學教育研究報告》,對我國中西部河南、甘肅、四川、廣西、陝西五個省份的4332名小學生和初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的各種渠道中,短視頻和視頻佔比達66.5%,僅次於課堂學習,位列第二位。超過九成的中小學生認可短視頻補充了學校的科學教育,認爲科普短視頻開闊眼界、便於理解、互動性強。

桂林市興安縣第三小學的科學老師盤春豔,在“流動科學課”項目走進她所在的學校後,更加堅定了把短視頻融入課堂教學的決心。“以前我們都是拿着課本講,課件資源不足,實驗設備也不夠,那隻好就課本講一下,熬過去就結束了。”而現在,她會積極地利用視頻平臺的資源去教學。在平日的科學課中,她常常會選取一些抖音平臺上的科普視頻來給學生們講解一些生活中的科學問題,視覺化的效果以及和娛樂內容結合的科普,相比於以往的照本宣科,現在的內容要更吸引學生。

抖音創作者袁曉因一手堪比PPT的工整地理板書,以及視頻中對地理知識深入淺出的講解而在短視頻平臺悄然走紅。在爲網友們講解地理知識的同時,袁曉現實裡的身份是一名來自濟南的青年高中地理老師。

袁曉告訴芥末堆,他在平時授課中便會有意識地使用抖音中的短視頻素材,“學生們既學習地理知識,也看了實地的視頻,會發現原來知識與現實是相呼應的,這一刻纔是教學完美的狀態。”

祁雪晶認爲,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在科學教育的應用中具有兩方面價值。首先是,其扮演了“雲課件”角色,用最普惠、直接,且受青少年喜愛的形式普及了科學知識。其次是,學生們可以利用新媒體打破信息和數字的鴻溝,實現更大距離上的學習共同體,“這一點還是很關鍵的。”

當短視頻進入鄉村教育課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爲新媒體時代的主要媒介產品,“短視頻”等形式確實具有解決科學教育資源短缺的能力。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若想解決教育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僅僅擁有一項“有能力”的工具並不足夠,如何將工具應用到教育過程中是關鍵。

當“流動科學課”來到學校後,科學家、科普創作者們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前沿知識,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也給老師們的日常教學帶來了新的啓發。事實上,這也正是如今支教活動正在不斷變化的意義,不僅將知識帶入課堂,更將方法帶給教師。

“抖音達人們帶來的那種有趣的講座,點燃了我們孩子們的那種科技的熱情。我們也知道了去關注科普教學的視頻,運用新方式進行一些教學。”盤春豔說。

事實上,教師素養正是教育資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國中西部中小學目前面臨校內科學教師少、專業性不足、學歷不高、科學實踐落後等難題。“在我們鄉村小學,最主要的是師資力量欠缺,還有我們農村的科學老師專業素養達不到專業水平。”盤春豔說。

袁曉也有相同的感受。起初他選擇將科普類短視頻以課件的形式分享給鄉村教師的老師們,但他現在更多選擇錄下自己日常授課中的實錄,以及課堂中有趣的小實驗,上傳至抖音平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袁曉告訴芥末堆,他希望鄉村中小學的教師們,可以通過看了視頻後,更多理解教學的思路,“原來還可以這麼教。這樣老師們也會去找更多的資源來帶給學生們。這也是我還在堅持發視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何將短視頻內容深度地融入科學課堂教學中,非常考驗教師的科學素養以及網絡素養。”孫宏豔認爲,作爲老師來說,關鍵在於會跟孩子對話,才能將短視頻的內容與教學大綱進行很好的融合。

在青海蔘與“流動科學課”的支教活動中,袁曉起初很擔心自己準備的內容,能否被當地學校的同學們所接受。當他把自己的抖音展示給學生們看時,發現自己之前多慮了,孩子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望、對短視頻的接受程度是一樣的,和網上很多網友的反應一樣,“孩子們在課堂上也會積極互動、甚至更加積極。”

“我是一個一線的高中老師,你在課堂當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學生的眼神能和你講的內容呼應,你會覺得這節課是完整的。通過這些講課,把一個科學的小小種子埋到了他們的心中,這樣的課堂的意義就大了。”袁曉說。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瞭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佈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