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跟進下調存款利率 存款開啓“搬家”模式

繼7月25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銀行官宣調降存款掛牌利率後,股份制銀行也隨之跟進,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已宣佈下調存款利率。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着存款利率吸引力的下降和其他投資渠道的不暢,銀行理財產品作爲部分儲戶的替代性選項,再度成爲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此外,部分中小銀行推出了利率相對較高的存款產品也吸引着投資者的目光。

多家銀行跟進下調

“我們比六大國有銀行下調的時間晚一點,我們銀行是昨天(7月29日)下調的。”7月30日,光大銀行的客戶經理向經濟導報記者說道。

實際上,7月29日當天下調存款利率的並非僅僅光大銀行一家,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恆豐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集體更新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

本次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降息中,活期存款掛牌利率均下調5個基點至0.15%,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幅度在10—20個基點。

以5年期爲例,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利率由2.05%下調至1.85%;浙商銀行、渤海銀行、恆豐銀行5年期利率略高,由2.3%降至2.1%。在3年期方面,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由2%下調至1.8%,渤海銀行、恆豐銀行等由2.3%下調至2.1%。

從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存款利率方面看,民生銀行3年期、5年期下調幅度爲20個基點。浦發銀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3年期、5年期存款掛牌利率也均下調20個基點,其他大部分銀行爲10個基點。

此前的7月27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宣佈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

招商銀行官網顯示,活期存款利率由0.2%下調至0.15%,3個月、6個月、1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別下調至1.05%、1.25%、1.35%,均下調10個基點;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別下調至1.45%、1.75%、1.80%,均下調20個基點。

經濟導報記者對比發現,大部分股份制銀行調整後的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要略高於六大國有銀行。以興業銀行爲例,調整後活期存款年利率爲0.15%,與六大國有行相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中,3個月、半年、1年期存款利率分別是1.1%、1.35%、1.55%;2年、3年、5年期存款利率分別是1.6%、1.8%和1.85%,均略高於六大國有行。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今年以來,LPR兩次下調、銀行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減費讓利力度,都對商業銀行的利潤水平和淨息差產生壓力。在此背景下,下調存款利率、壓降負債成本,成爲商業銀行的選擇。

“本輪存款利率下調在市場預期之內。幅度上看,期限越長的存款下調幅度越大,主要是當前存款定期化嚴重,銀行需要盡力壓降長端負債成本。”華泰證券研報指出。

存款開啓“搬家”模式

經濟導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本輪存款利率下調,推動更大規模的存款向理財“搬家”。

“這幾天忙着對手頭閒散的資金進行歸集,看看哪家銀行還有大額存單(銷售),都放到一家銀行。”7月30日,濟南一投資者劉春曉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道。

儘管劉春曉準備對存款“搬家”,但大多數銀行的大額存單均賣斷貨。

7月30日,經濟導報記者查詢了多家銀行的手機銀行發現,多個國有大行手機銀行顯示,在架的大額存單均爲售罄狀態,而且斷貨產品已從年利率較高的中長期產品,蔓延至3個月、6個月不等的利率較低的短期大額存單,甚至有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大額存單額度全面售罄。

雖然降息是大趨勢,但不少銀行正利用最後的“時間差”,向客戶推送存款信息。而不少客戶也在抓緊時間搶“高息”存款產品。

“我收到了一家銀行的短信,他們有款定期存款產品,利率還可以,我準備把錢都轉過去。”投資者王萍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查看王萍的短信看到,王萍是在7月29日收到的銀行短信,該產品爲一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利率爲2.05%,起存金額爲10萬元。

“這款產品這幾天賣得很火,如果需要,就抓緊時間買吧,隨時會出現‘斷貨’的情況。”該行的客戶經理表示。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了購買大額存單外,更多的存款向理財“搬家”。

“銀行存款利率已經太低了,我已經停止繼續購買存款產品。”投資者王國慶表示,在過去幾年中,他主要的理財方式就是存款。但當前銀行存款的“性價比”過低,而佔比過大,這讓他迴歸購買銀行理財的行列。

“最近一週內,不少愛存款的客戶都來諮詢理財產品了。我們現在重點也是推薦購買理財產品。”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張萍表示,“從現在的情況看,現金管理類、固收類理財產品正成爲大多數投資者的首選。”

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對於能接受中等期限的客戶,則去做一些期限匹配的理財產品項目,以及供給一些優質的配套資產去穩定運作。對於能夠接受長期投資的客戶,且相對認可市場利率下行的客戶,則將優先推薦增額壽險和年金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少投資者的理財觀念陸續轉變爲“風險認知下的資產增值”。一方面是部分風險型權益類投資者有轉向穩健固收理財的趨勢,另一方面是銀行存款正在“搬家”。

(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