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府院衝撞磨合 賴清德宜謹守分際

清德。(圖/本報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文/郭茂辰

過去的一個月,對蔡英文來說並不輕鬆。早前賴清德的一席「我是主張臺獨政治工作者」之「獨」白,讓蔡英文不得不在10月1日親上火線,接受中央社採訪時緊急「消獨」,並提醒賴清德應謹守分際。在之後的「雙十」講話中,蔡英文對「兩岸互動新模式」的期待,也被對岸視爲老調重彈。

近日傳出,有南太平洋6個友邦欲投向中國大陸,再之後,面對中共十九大報告涉臺部分,賴清德又逾越府院分際,作出與她不一致的迴應。內憂外困下,從賴清德接任閣揆開始,府院就沒有了所謂的蜜月期,一個欲平穩過渡、維持現狀,一個躍躍欲試、想脫穎而出,兩人的結合從開始就不是「大總統小閣揆」的格局,其間競合關係十分微妙。

蔡賴體制派系權力平衡產物

早在1997年李登輝總統任內,臺灣進行第四次修憲,師法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正式走向「雙首長制」或「半總統制」。從憲政運作來看,半總統制是總統任命行政院長,行政院長對國會負責,必須要獲得雙重信任,第一重信任來自總統,第二重信任則來自於立法院。非民進黨籍的林全可以獲得蔡英文信任,但不能獲得派系林立的民進黨信任,造成「英全體制」難以施展

現在由賴清德組閣,究竟獲得蔡英文多少信任,還是蔡迫於現實出於無奈,或許當事人才冷暖自知。但是,蔡英文若想施政順利,勢必要贏得黨內和立法院最具實力新潮流系支持。新潮流是目前民進黨內最具實力和組織力的派系,2014年的縣市長選舉,新系成功搶奪了臺中、高雄在內的6個縣市,而在蔡英文執政後的首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中,新系也成爲最大贏家。

從行政資源上來說,無論是行政機構、縣市長、地方民代還是國營事業,新系都擁有最多的要職,黨內英派謝系等都難以望其項背。賴清德作爲民進黨內新系重點培養的政治新星,因爲良好的形象與施政滿意度,在黨內的政治行情一路看漲。在此背景下,選擇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不管蔡英文願不願意,已是必然。因爲若無新系支持,蔡英文未來施政恐將不穩。但有了新系明星賴清德的入閣,蔡英文就能安穩施政了嗎?怕也未必。

回顧歷史不難窺見,馬英九在總統任內,行政菁英團隊依賴學者和學者型技術官僚,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政治性格自視清高,對外部挑戰者無法傾聽、理解,對不同意見常常嗤之以鼻,造成馬政府與基層民意的距離越來越遠,但他們服膺馬英九的絕對領導,不會對其構成權力的挑戰。

陳水扁掌握大位期間,作爲民進黨內最大頭家,阿扁在加強個人權威的同時,對派系的打擊與壓制極其強硬,以至於即便號稱「戰鬥力最強」的新系,也不得不宣告解散、轉入地下。因爲這個原因,阿扁任內的行政院長均是各不同派系的大老,但阿扁還是能靠自己的手段和權力,駕馭住這幫實力雄厚的「天王」們。

反觀蔡英文,2008年接任民進黨主席,便是黨內山頭林立、「派系共治」的結果。在兩任黨主席期間,蔡英文對待派系整合,採取默認共治、漸進切割、分而治之的方法,試圖在各派系的「恐怖平衡」下,尋找自己的安全着力點。相較於草根型的民進黨政治人物一路打拚的軌跡,她在黨內缺乏廣泛的民意基礎,因此,難免存在認同挑戰。這也是賴清德出掌行政院後,蔡英文似乎越來越駕馭不住他的主因。

另一個讓蔡英文陷入尷尬的原因,是依據府院分際,身爲總統的蔡英文在兩岸、外交國防具有權限,行政院長則側重內政經濟。由於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蔡英文在兩岸關係非但難有作爲,而且還可能減分;至於國防和外交,受限於臺灣面臨的內外形勢,同樣難有作爲,且外交局勢更有可能繼續惡化。在此情況下,蔡英文能做的只剩下內政和經濟,然而,面對能力突出、擅長內政和經濟的賴清德,令她難免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實力派人物 挑戰「憲政分際」

而對於兩岸關係,賴清德過往的挺「獨」立場與蔡英文「維持現狀」的步調並不一致。之前賴清德首度到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面對國民黨立委對其兩岸立場的質詢,相較前任林全對統獨議題的躲閃,他毫不諱言,「我是主張臺獨的政治工作者,不論擔任哪一個職務,都不會改變。」面對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引用獨派大老辜寬敏稱兩岸是「兄弟之邦」的提問,賴清德迴應表示「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叫中華民國,兩岸並不互相隸屬,這就是目前真正的關係」。

然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再漂亮的口號,終要面對現實的檢驗。在不久前結束的民進黨全代會上,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閉幕講話,特別提醒道「中國的崛起,是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情緒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討好,都無法誠實正視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她強調,堅持在臺灣主體意識與主權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是這一代民進黨人的重要使命。

無論賴清德抱持激進或溫和的兩岸立場,依憲政分際,兩岸政策的制定始終是總統的職權範圍,行政院長負責兩岸相關「法令」的執行,貫徹總統的政策意志。在實際執行層面,行政院相對的自主空間畢竟有限。

針對賴清德發言所引起的爭議,蔡英文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曾表示,她後來和賴清德有簡短討論過這個問題,總統不可能去規定行政院長要講什麼,但是相信賴清德知道分際和整體政策走向。這形同蔡英文批評了賴清德的發言。

所以,當蔡英文在去年「5 ·20」宣誓,將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那麼,依現行體制,身爲行政院長的賴清德能做的必然只是「蔡規賴隨」。

細心人士不難窺見,當賴清德於10月3日二度到立院備詢,態度已放緩,並且他表示,「國內政黨對彼此的瞭解也不夠,大家都認定民進黨1991年的臺獨黨綱,主張臺灣共和國,但沒注意到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提到,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未來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面對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追問,民進黨執政是否宣佈臺獨?賴清德答,陳水扁政府就沒宣佈(臺獨),蔡政府也不會宣佈,民進黨在1996年就確定。

「相愛相殺」的權力競合

倘若以憲政分際作爲未來兩岸關係甚至是「蔡賴體制」的終南捷徑,也未免太過樂觀。賴清德雖在備詢時態度已放緩,仍不時挑戰憲政分際。針對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重申「六個任何」的發言,賴清德表示,捍衛臺灣主權、維護國人自由民主人權、發展經濟壯大臺灣、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維護國人對未來選擇權,及捍衛區域和平安全,這六個決心都不會改變。相較蔡英文重申「四不」,賴的六個決心,雖然不違法,但已超越分際,不符政治倫理。

也許有人會說,兩岸關係是總統的權責,賴清德說了不算。然而,被外界視爲有望問鼎2020年總統大位,且身爲全臺最高行政首長的賴清德來說,其言行動見觀瞻,自然具有指標意義。

其實,若稍微通曉國際事務概念,便了解近兩月來蔡英文面臨不小的壓力。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如何彌合裂痕,創造「兩岸互動新模式」?面對企業家出走美國,地緣政治動盪的時刻,又恰逢中共十九大報告隱晦提及統一路線圖,以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在11月展開任內首次亞洲行。如此詭譎複雜的政治敏感期,賴清德祭出「臺灣獨立」,好似插在蔡英文背後的致命一刀。急於亮出底牌的賴清德自是不願意甘居人後,坐擁深綠鐵票,在黨內確立共主地位,或許是他心底的真實盤算。

毋庸諱言,賴清德「臺灣獨立」的言論,會觸怒北京和華盛頓,這屬於外部危機;賴清德不提「維持現狀」,觸怒蔡英文,則是內部危機。對蔡賴二人來說,位置決定腦袋,依臺灣現行體制,總統有權無責,人民直選、手握權力。而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命,缺乏民意基礎,施政內容在實踐總統的意旨。賴清德被委以閣揆,雖躲過2018年縣市長選舉一役,但是也可能成爲蔡英文政績不彰的政治炮灰

既然權責所限,難以施展,爲避免淪爲「路人甲」,賴清德勢必要在其他方面與蔡英文形成某種適度切割並維持話語權,特別在深綠已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多有指責之時,積極謀求黨內的共主地位,有新系的強力支持,加以派系之能與人才之衆,縱使閣揆之位不保,欲更上一層,何患「大事不成」?

可以預見,當賴清德憑藉新系力挺及獨派寄望2020年有望取而代之,勢必進一步限縮蔡英文在綠營支持者中的選票空間。而在蔡英文兩岸政策固化,經濟低迷、多項改革招致民意反彈的背景下,如不能進一步求取更多中間選民的認同,2020年總統連任之路恐添難度。

至此,雖然蔡賴二人檯面上看似一團和氣,但面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及2018年縣市長選舉尚存諸多變數,各有盤算的二人想必已經在鴨子划水、動作不斷。當其中一人慾開拓中間、修補兩岸關係,而另一人只欲鞏固黨內、靜觀其變,這種原生的矛盾勢必讓「蔡賴體制」產生裂痕,民進黨內新一輪的兩個太陽之爭業已拉開序幕。

要注意的是,無論未來蔡賴二人的關係是水乳交融還是貌合神離,臺灣內部泛起的任何漣漪,相對於兩岸關係與詭譎複雜的東北亞政局來說,最多隻是茶壺裡的風暴。但對於2,300萬人民的福祉來說,面對兩岸綜合實力的此消彼長,確保臺海永續和平,應是政治人物不分藍綠的共同努力目標。

所以說,賴清德未來縱然可以選擇滑向深綠,以坐擁黨內基本盤的支持,取得2020年與蔡英文一決勝負的政治資本。然而坐視兩岸關係繼續惡化,由此帶來的政治後座力,恐非蔡或賴個人所能擔當。何去何從?還在二人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