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提議中國與印度合作,開放天宮空間站,共享數據研究,引發爭議

前言

中國和印度要一起合作?

最近幾年,隨着中俄兩國間合作的不斷加深,雙方也有越來越多的像是基礎設施、科學研究等,需求與研究方面的合作發展。

但就在中俄準備在金磚國家框架下,開展合作研究時,俄羅斯方面卻提出了邀請印度加入“交叉”科學技術研究的想法。

那麼,俄羅斯爲何會希望將印度拉入到中俄兩國的太空合作計劃呢?中俄印三國的太空合作,又是否存在前景呢?

俄羅斯勸中國開放天宮站?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成績,那是有目共睹的成績斐然,就連在科學技術領域,那也是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也在越來越變得有底氣與信心滿滿。

尤其是隨着中俄關系的不斷推進,兩國除了在石油、天然氣等方面,不斷地加強合作外,在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前進發展。

雖然俄羅斯因爲繼承了,早前蘇聯時期所留下的衆多優秀知識技術遺產,先天與後天都同樣優越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感嘆中國發展的神速,於是在航天方面,也是加大了研究與交流。

科技發展永無盡頭,而每年的變化也都不是個人所能掌握的,但與誰合作卻也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就像是俄羅斯早年就加入了,中國所沒能進去的國際空間站研究之中。

但到了2021年時,說是因爲國際空間站已經嚴重老化,所以就計劃要在2024年的相關團運營合約結束後,就要退出其國際空間站的研究項目之中。

與其他航天器相比,空間站因爲有人需要參與觀測,又需要較爲機動的觀察和測定,空間站在太空中的活動位置以及方向性等,所以儀器設備作用的充分發揮,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而作爲可以大力推動空間生物學發展的,一個存在於太空的空間物體,其建成與應用也是具有很大的爲人類服務的意圖,但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卻也只有15-20年的時間。

至於俄羅斯從空間站計劃中退出,那也是因爲現有的國際空間站,年齡確實有點兒大了,還有就是一方面俄羅斯有打算自己建造空間站,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也將要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那時的中國科技也只有做到了,才能更好的在國際航空航天領域,徹底的站穩腳跟,而可能那時的俄羅斯就已經在考慮,重新找尋太空合作伙伴了。

而事實證明中國科技,要做就要成果的做到,順利升空並投入使用也是真的做到了,而看到中國發射成功,與中國關係微妙但總想着學習比較的印度,自然也宣佈了要建空間站的消息。

印度也宣佈其要在2030年建設空間站,因爲在印度媒體方面看來,照着歷史的發展規律,那麼有可能在2024年後,最晚到2030年的中國,可能會成爲世界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所以積極想要追趕發展的印度,也就接連將載人航天計劃、登月計劃以及空間站計劃,統統的都提上了日程,但印度載人航天試了幾次,最後還是在2024年成功進行無人航天飛行。

所以追趕發展,可能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兒,但印度的努力卻也並未完全停止,積極研究航天的印度,也是在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發展,在俄羅斯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就有所體現。

2024年10月16日的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就通過其俄羅斯航天集團新聞處,公佈了:

而俄羅斯正在開發的,有關俄羅斯軌道站也是具有國家地位的,甚至也會對該計劃的框架內,其所有可能的工作方向與國際合作等,同樣持有開放的態度。

俄羅斯軌道站上可以進行空間實驗,甚至在軌道上驗證新儀器與系統運行等,爲外國代表組織太空任務,以及按照國際合作夥伴,定製並建造出俄羅斯軌道站,其補充“國家”的模塊。

其中也是點到了中國與印度,兩個都是俄羅斯方面的金磚國傢伙伴,已經有一個正在運行,並處於高級開發階段的國家空間站。

而俄羅斯的也將於2027年,就開始在其軌道上部署,有關俄羅斯軌道站,於國際空間站停止存在後,能將研究繼續保持,並用於俄羅斯在軌道上的載人存在。

至於印度計劃的2030年建成,這也就形成了一個連接的研究移動空間,可以通過各軌道站的不同技術參數與條件,從而確保太空研究工作中的互補性。

中國空間站已經在運行中,而俄羅斯的且看2027年的結果,至於印度的可能需要其追趕科技的腳步,也能前進的更快一些,先將載人航天實現也爲空間站,穩定升空打好基礎。

爲何要開放合作中國太空

中國科技的一路發展,並非是一帆風順擁有“貴人”的,因爲早年因爲發展的相對落後,許多先進技術等,統統都沒有帶着中國一起研究,反而是處處防範的難以下手。

就是在早年研究人員十分艱難的環境中,中國科研人員靠着不懈努力,成爲了自己的“貴人”,利用各種的研究方法,終是跨越重重障礙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就像是人人都有的,對於太空探索的無限好奇,上九天攬月和下午五洋捉鱉的夢想,也是一做就是好多年,終於在近些年來的逐一實現了,那曾經所謂的不看好聲音,也隨之都消失了。

尤其是在宇宙建立屬於自己的太空空間站,這樣的高精技術也被中國科研人員逐一攻破了,但其實中國在空間站上,也經歷過被限制的委屈,就像世界知名的“沃爾夫條款”的提出。

美國作爲在科技研究與發展上,具有領先優勢及實力成果的國家,一直以來都主導着諸多國際事件的發展,而像是航空航天方面,在起初是美國與前蘇聯的兩虎相爭。

但隨着前蘇聯的解體後,美國也就有了其特有的獨大優勢,於是想要在科技、軍事等多方面,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那麼與美國合作可能也是早期,最合適的一種選擇方向。

然而就在中國靠着自己的能力,一路花火帶閃電的朝着前方奔跑時,卻可能引起了美國的注意,而爲了不讓中國成長的過快,也就漸漸有針對的,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的限制條件。

可能是低估了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2011年時,其時任美國衆議員弗蘭克·沃爾夫,就在得到了美國國會的通過後,創造除了用於禁止中美合作的“沃爾夫條款”。

於是美國NASA也就會以任何形式或是方式等,捕魚中國進行雙邊合作,甚至就連相關設施,也被禁止接待中國官方訪客,除非獲得美國國會與聯邦調查局批准,才能開展進一步合作。

如此清晰明白的要阻斷中美太空合作,甚至將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的迅速發展,都給擺在明面上了,中國又怎麼會不懂又怎麼能,讓那些外在勢力阻擋,屬於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呢?

那時所受到的委屈,國家不會也不能對任何一個公民訴說,只能將委屈放在一邊兒努力搞技術,也就讓世界上出現了有關中國航天發展,那今非昔比又日新月異的“大突破”。

像是被廣泛應用好評無數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於使用,還有像是神州系列火箭的順利升空,以及火星、月球等的探索發現,甚至是被限制進入的空間站,中國也有自己的了。

今年上半年的嫦娥六號,更是石破天驚的做到了別人所做不到的,隨着登月目標的逐步推進,中國已經可以將月背土壤,通過登月航天科技,帶回家了約2公斤的數量。

在帶回月壤的消息在地球炸開,世界各國也都成了,想要一睹月壤真容並想要與中國合作的“夥伴”,在與中國拉進關係之時,那月壤與中國科學技術,可能也是其更具吸引力的存在。

而大大方方的中國,自然也是願意開放合作,並願意中國太空的“朋友圈”能夠持續擴容,目的也是爲了凝聚各方智慧,從而通過共享航天與太空探索成果,從而造福各國民衆。

太空的探索本就是個週期長,又消耗投資大的高難度項目,齊心協力的廣納智慧,纔是人類探索能夠走的更遠的前提,面對想要合作的國家,自然也是歡迎的。

結語

中國航天實力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之中,然而中國也不再是,各方都不帶着玩兒的國家了,先進技術的掌握與推進,都在證明着充滿挑戰下的中國,也只會變得越來越強。

雖然中俄印三國設想的空間站合作,可能會在未來推進中面臨未知困難,但人類探索太空的道路,卻並不只是一家能走,凝聚多方智慧攜手科研,纔是讓技術爲人類服務的最終目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