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領跑者|江南布衣鄭丹丹:方向比速度重要,ESG戰略當圍繞行業而非企業

【編者按】

當前,氣候變化加劇與生物多樣性喪失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給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氣候變化已成爲限制企業長足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嚴重威脅着全球經濟和全球金融穩定性。據相關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的影響將使全球經濟產出減少14%。

研究表明,在ESG相關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實踐方面表現良好的企業其財務表現亦優於同行。目前,資本市場正倒逼着企業從只披露財務信息向同步提升非財務指標透明度的轉變,ESG議題持續升溫。

我們相信,各行業都有踐行ESG理念的領跑型企業,他們的經驗與成果對提升全行業ESG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爲此,澎湃新聞推出“ESG領跑者”系列高端訪談專欄。通過與ESG領跑型企業深入交流與探討,希望在推動企業與投資者之間可持續投資價值理念體系構建的同時,提高和深化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認知度;通過塑造鮮明的領跑樣本,呼籲更多企業加入ESG理念深化和實踐的隊伍中,成爲行業的領跑者。

我們深信,只有ESG領跑型企業才能在提升商業價值的同時,可以積極應對當今全球面臨的諸多挑戰。

9月5日,在完成三十週年大秀的一個月後,江南布衣這家誕生於中國本土的設計師品牌時尚公司,公佈了其在2024財年的業績報告以及ESG報告。報告顯示,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公司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營收增長至52.4億元,歸母淨利潤提升至8.5億元。

根據江南布衣企業公關總經理鄭丹丹在業績報告會的分享解讀,不難看出這一穩健的經營表現,與江南布衣長期以來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持和實踐密不可分。

作爲首批加入“30·60計劃”的時尚品牌之一,江南布衣早已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內化爲企業文化的核心。公司在產品、環境、人才、社區四個關鍵領域,圍繞ESG評級標準構建了全面的發展戰略,並通過創新實踐得到了官方認可,Sustainalytics的Low Risk評級、MSCI的BBB評級、Wind的A評級等權威認證皆體現出其在服裝行業ESG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長期承諾。

江南布衣三十週年門店妙境裝置

爲進一步瞭解江南布衣在服裝行業ESG理念與實踐層面的行業領先經驗,澎湃新聞專訪了江南布衣企業公關總經理鄭丹丹。

從傳統面料的創新研發到可持續原料比例的目標,從推動行業的標準制定到更深層次的“碳盤查”舉措和探索更有效的ESG管理架構,雖然她多次謙遜地強調“這些只是在行業裡小小的探索”,但每一步都在夯實江南布衣行穩致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布盡其用”遠遠大於一個項目,它是一種理念

澎湃新聞:關於“布盡其用”的表述有一個細微變化:在今年發佈的《布盡其用》書籍裡,對於項目的表述是“長期”,而以往的對外表述爲“五年”。從“五年”到“長期”,這個變化意味着什麼——是重要性的提升還是項目屬性的調整?

鄭丹丹:首先,“布盡其用”不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種理念。“布”是服裝行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材料,我們圍繞着“傳承和創新”這兩個關鍵詞,與融合設計圖書館開始了第一階段的五年合作,這就是名爲“布盡其用”的項目,對中國傳統面料及其創造語境、工藝細節進行系統化的記錄、梳理、研究和總結,這些研究成果免費與行業共享,希望能啓發不同的創新可能性。

布盡其用展覽中的樣片

關於“長期”,其實我們不會一開始就做非常長遠的具體規劃,而是先判斷大方向,如果符合“長期主義”原則,我們會選擇“邊做邊調整、邊做邊摸索下一步方向”。“布盡其用”項目就符合這樣的長期主義原則。秉持着“爲行業而做、爲行業所用”的要義,我們相信從長期看,“布盡其用”可以給行業帶來實質性貢獻。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這些研究是否真的有被行業所知、所用?到底好不好用?是否真的能帶來啓發、推動更多創新?”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不斷收集反饋和調整。

眼下正好是研究的第三個年頭。我們也在考慮下一個五年計劃。未來,我們肯定還會堅持“布盡其用”理念,將項目聚焦於面料的研發與創新,希望源自中國的高品質面料能站上國際舞臺,比如犛牛絨,但它畢竟小衆,因此我們希望出現更多創新面料,我們也希望創新面料製作的產品能真正落地。不管是在江南布衣還是在其他品牌和行業,我們都希望能夠持續追蹤,共建行業新生態。

因此,“布盡其用”的核心詞是兩個——“傳承”、“創新”。“傳承”是關於過去,知道老祖宗留下了什麼,如何能保留原有材質的美感和工藝特性。“創新”則是關於未來,在傳承基礎上研發新成果,使傳統面料轉化爲可以工業化、商品化的原料。如天然顏色受限的犛牛絨通過與羊毛、羊絨的花式紗混紡,可以補齊色彩和觸感的短板。

澎湃新聞:“布盡其用”項目在江南布衣的ESG戰略裡到底處於什麼地位或角色?對整個ESG戰略發展來講,“布盡其用”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鄭丹丹:“布盡其用”是一個整合性的、具有江南布衣特色的ESG創新項目。在中國同行裡做同樣事的不多,沒有太多成功案例可以參考,所以對我們來講也是一種創新的探索。

我們用兩年時間理順了這些研究成果怎麼能在江南布衣內部落地,首先實現在自己的產品上創新。一開始,我們理所當然認爲將研究成果分享給內部設計師,他們就能自然地應用起來。但第一年發現推不動,設計師覺得研究成果很有意思,但沒有任何產品實際落地。第二年,我們嘗試從中國獨有的珍稀可持續纖維犛牛絨入手,聯合供應鏈上游的面料企業共同研發出創新織片,再推薦給我們的設計師。同時我們的CMO Connie不斷去影響他們,分享這些織片背後承載的行業意義,最後才順利推動下來。今年秋冬我們旗下有五個品牌都推出了不同的犛牛絨產品。

在整個過程裡,品牌營銷、生產採購、研發、設計、甚至銷售等不同的團隊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進來,所以說這是整個江南布衣的創新型ESG項目,也幫助我們打造“人人蔘與、人人創造”的ESG文化。

而“布盡其用”要在ESG戰略發展中起到什麼作用。在我看來,“布盡其用”這個理念在江南布衣內部的運行其實遠早於“布盡其用”項目的誕生。

相比一般服裝企業的成衣庫存,設計師品牌的庫存面料是外界不太知道的。如果一直束之高閣,就是資源浪費。如果能“布盡其用”,則是一筆優質資源。

從2020年成立芝麻實驗室,到2023年推出“‘布’一樣的美育課”公益項目,再到2024年初推出可持續生活品牌RE;RE;RE;LAB,其實它們的目標都是發揮江南布衣的優勢——設計能力和獨特審美,創新利用這些庫存面料,通過設計變廢爲寶。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有江南布衣特色的可持續時尚”。

芝麻實驗室-江南布衣可持續時尚“十四片拼布包”

澎湃新聞:在剛纔兩個回答裡,您多次提到了“犛牛絨”。我瞭解到首個犛牛絨系列服飾是在2021年江南布衣旗下高端女裝品牌LESS推出的。今年,江南布衣聯合各方啓動了“布盡其用—犛牛絨產業振興項目”。根據ESG報告顯示,這也是“布盡其用”理念下在社區領域開展的項目。但其中包括的“可持續標準制定”“動物福利保護培訓”“草原生態修復”卻是第一次提出,請問制定可持續標準的意義有哪些?如何理解三者之間的關係?犛牛絨的產業振興應該達成什麼效果?

鄭丹丹:有一個說法是“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一流的企業定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原因在於制定行業標準不是靠一家之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這不只是掌握話語權的問題,更是聯動行業、推動行業的真正進步。

《農場動物福利要求 犛牛》團體標準正式發佈

我們選擇首先制定動物福利相關的可持續標準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動物福利保護是可持續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能達成全球共識的可持續標準,國內外都比較願意共用、共通;第二,有了動物福利相關的標準,下一步就能幫助牧場進行培訓和認證,而使用了這些有認證、可溯源的牧場出品的原材料的服裝產品就可以影響消費者,讓可持續產品真正可見可得,這樣的標準纔是真正落地。我們一開始推動這件事就是“以終爲始”的思考。

關於產業振興,參考羊毛、羊絨就可以看到,他們有很清晰的分類和標準。基於此,市場會衍生出更健康的定價和更穩定的供求關係。犛牛絨的產業振興最難的一點就在於價格波動大。雖然過去十年,價格總體呈現上漲趨勢,但短期來看,價格還是波動的,因爲供需沒有達到平衡。在“供需不平衡,標準不明確”的情況下,產業很難實現可持續、穩定的發展。

今年犛牛絨賣得好,明年就有很多牧民加入養殖隊伍,就會導致供過於求,這對牧民來講不是穩定的收入來源,保護意識肯定沒辦法匹配到位。所以,一個健康的產業發展應該在比較明確的標準的引領下定價,產品採購成本需要清晰透明。所以,我們要制定可持續標準,從標準出發推動大家搭建起共識的框架。

基於這樣的標準,牧場通過培訓和認證就會成爲第一批可溯源的犛牛絨供應商。理論上,他們的產品在行業裡會有更穩定的出售價格。牧民得到更高收入後就會反哺養殖業,就更有信心使用標準生產。未來,新的標準會繼續出臺完善。我們只是開啓了第一步,將其變成一個行業議題、讓行業裡更多人看見、推動更多在產業裡受益的人蔘與進去。以我們的業務體量,每年使用的犛牛絨原材料是很少的,所以我們扮演的也許只是蝴蝶的角色。

但關於可持續標準的制定,我們確實是“從0到1”,因爲這是全球第一個和犛牛相關的可持續標準。

澎湃新聞:除了“犛牛絨”相關項目,“‘布’一樣的美育課”是否也算是“布盡其用”在社區可持續領域的子項目?

鄭丹丹:它的目標人羣確實在廣義的社區Community,除了賦能偏遠山區學校裡的鄉村孩子們,參與美育課的人羣還包括杭州社區親子家庭、江南布衣童裝會員,以及天目里美術館會員裡的親子家庭。

小朋友們用庫存布料製作環保書衣

具體在落地層面,我們的項目開展有五個渠道:第一個是四川廣元的鄉村小學,第一堂美育課就是從那裡開始的;第二個是杭州的社區,我們“螢火蟲”志願者走進社區進行服務;第三個在我們的童裝門店,去年做了兩場,今年計劃做七場;第四個是內部員工的孩子。我們暑假有一個“小候鳥計劃”。因爲一些父母是雙職工,家裡沒人帶孩子,我們就在辦公樓裡組織了一個託管班。孩子們結營那天就上了一堂“布”一樣的美育課;第五個是招募天目里美術館的會員親子家庭進行藝術鑑賞和美育活動。

我們是從利益相關方的維度鋪設的幾種渠道,項目一開始定位比較小,只是覺得這個方向能幫助我們消耗“布頭布腦”,還能用藝術的方式創造新東西。效果意外的好,孩子們的創造力實在很驚人!

不管是孩子們自己帶走的布貼畫,還是作爲愛心書皮包裹在孩子們捐贈到廣元鄉村學校的書上,都是愛的傳遞和再創造。國家也一直強調美育教育,今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審美力提升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項目。

既能保持原材料可持續,又能降低成本的模式是“廣泛應用”

澎湃新聞:至2025財年末,江南布衣承諾可持續面料比例預計將至少達30%,2024財年最新的數據達成的是22.4%。如何判斷採購的原材料是可持續的?

鄭丹丹:我們自己有一套標準。原材料分成ABCD 4級。ABC是可持續的,D是不可持續的。這裡面可能會有常識上的衝擊,比如棉,大家下意識認爲它是非常可持續的。實際上,棉分“傳統棉、有機棉、再生棉”。傳統棉,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然純棉,並不是我們認爲的可持續。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有機棉比傳統的棉花栽種少用62%的能源和88%的水,且從種植到加工,整個過程都不使用任何化學品,所以有機棉比傳統棉可持續的多。

澎湃新聞:採購可持續的原材料,往往會增加成本,這些成本會繼續以提高價格的方式轉嫁到消費身上嗎?有沒有探索既能保持原材料的可持續,又降低成本的模式?

鄭丹丹:關於價格問題,在新技術誕生之初,成本都很高,但是一旦被廣泛使用,成本就會下降。所以像再生滌綸、再生尼龍這樣的再生系列技術,今天已經非常成熟,價格已經很接近。技術誕生的本質往往就是爲了降本增效,有些貴到大家無法接受的,可能就無法正常進入市場了。

消費者的意識和意願也在提升,不只是上市公司,所有人都要考慮可持續發展。大家要做更負責任的選擇,就要把成本考慮進去。

但是還是那句話,如果一個技術在不斷地應用和迭代,應用越廣泛,成本就越低。另外還有產業鏈的技術發展,行業標準的普遍認可,這些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認清“從搖籃到大門”的現階段侷限,確保新的基準年拿到範圍一和二數據

澎湃新聞:2024年財報中披露,江南布衣已將ESG因素納入經營戰略,計劃建立了以董事會爲最高決策機構的ESG管治架構,通過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企業經營層面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具體的管治架構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鄭丹丹:目前階段,我們的架構分爲三級:第一級董事會決策,第二級管理層提供建議和進行管理,執行小組屬於第三級。我目前是作爲管理層代表在協同管理所有的執行小組,推動公司承諾的ESG目標達成。未來,我們會根據外界監管要求和自身ESG目標去靈活調整第三級的執行小組。比如這一財年根據港交所最新的氣候變化信息披露要求,我們會增加兩個新的執行小組——碳排放管理小組,以及氣候風險管理小組。

澎湃新聞:業績發佈會提到,江南布衣已經在2025財年啓動了範圍1和範圍2的碳盤查。有沒有具體的時間推進表?範圍3的碳盤查,重點在於供應鏈上下游的碳足跡摸底,是否也有了推進時間表?

鄭丹丹:碳管理是一個系統性工作,第一步得先摸清家底。我們在今年八月份已經啓動了範圍一、二的碳盤查項目:先確定盤查範圍,收集第一輪數據。目前,我們先看7、8、9三個月能否收集到想要的數據、通過什麼方式和渠道收集到、如何去校對數據、收集的數據是否準確真實可靠。數據校準後,也就是半年後,再做第二輪數據收集。

測算碳排放是個精細而龐大的工程,範圍三就更龐大了,關涉到供應鏈。我們希望在2025財年能先確保統計出範圍一、二的基準數據,以及基於基準數據分析制定的碳排放管理計劃,在港交所規定時間之內披露。然後再繼續進行範圍三的碳盤查和碳管理計劃。

澎湃新聞:您認爲啓動碳排查有哪幾方面的意義?

鄭丹丹:第一個意義是更加合規。作爲港交所上市公司,我們的碳目標在港交所信息披露要求裡本來就存在。我們目前只披露了天目裡總部的節能節水目標,屬於選擇性披露。一開始也沒有相關數據,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建立系統、收集數據、找到基準、再製定減排目標和方法。有一些媒體批評我們的碳管理信息披露不夠,我們接受這些中肯的批評,也希望繼續紮紮實實地做得更合規。

第二點是掌握主動性。ESG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商業角度來說,碳管理也是要尋找降本增效的機會點。不管是在更直觀的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管理層面,還是在公司運營整體的碳減排,都能讓消費者看到企業責任感,增強品牌力。

澎湃新聞:明晟MSCI連續兩年都維持了三個B的評級,你覺得離A的評級還差哪些方面,在哪些地方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

鄭丹丹:MSCI包含三個範疇和十個主題,其中第一個主題就是“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裡有四個關鍵議題:第一是碳排放,第二是產品碳足跡,第三是影響環境的融資,第四是氣候變化脆弱性。

我相信在確立好碳排放目標、建立起比較清晰的“碳減排”路徑和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之後,在這個主題部分的分數是會提升的。

目前很多外部機構,包括媒體對我們ESG報告所存在的問題的評價是客觀的。我們幾乎沒有範圍3的信息披露,但我們已經着手解決這個問題了。相信以上信息披露清晰後,離A就不遠了。

有一些機構比較關注產品全生命週期——“從搖籃到墳墓”的碳足跡。服裝企業跟其他傳統制造業還不一樣,其他企業都有自己的工廠,可以自己溯源。服裝行業“從搖籃到大門到墳墓”的路徑很長,從原材料生產、紗線供應商、面料供應商、成衣加工,到物流、門店和消費者售後,再到recycle,中間很多環節都沒有現成的標準。公認的碳排放足跡衡量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進行認定,目前比較成熟的還是集中在前端原材料。

江南布衣和SHOKAY繡嘉在“ESG-可持續創變”主題展完整呈現了犛牛絨的生態產業

總之,基於公司使命和ESG願景,我們希望在發揮自身優勢,即藝術審美力、設計力、品牌力,揚長避短的同時,踏踏實實補短板。所以總的來說有兩點:第一,要發揮我們的“可持續時尚”優勢;第二,繼續保持低調穩健,方向明確,就紮紮實實做好眼下應該做的以及能做好的,精準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