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覈減煤減碳排 天方夜譚

11月中,德國波昂召開全球氣候會議,逾25國或地區承諾在2030年淘汰燃煤電廠地主國德國爲了廢核,公開承認減少碳排的承諾會跳票,並拒絕訂出停用煤炭時程,甚至爲開採煤礦要砍掉德國境內一座古老森林

政府大膽做出2025年廢核、減煤減碳的承諾,爲何「德國不能,臺灣能?」

11月中,賴清德院長率衆官員開「行政院排除產業投資障礙穩定供電策略記者會」,經濟部官員在記者會上說明,去年燃煤裝置容量1150萬瓩,燃氣1524萬瓩,到2025年,燃煤會增至1250萬瓩,燃氣增至2414萬瓩;燃煤與燃氣比例爲1:2,燃煤發電量佔比因此可由現今的45%降至30%,燃氣佔比將從現今的32%增至50%。

但上述的裝置容量和發電量比例兩個數字,只要計算一下就發現明顯對不起來,我上經濟部能源局官網查到,去年燃煤裝置容量1762萬瓩,經濟部說的1150萬瓩,誤差逾50%。詳細比對後發現,原來是官員說的數字未列民營電力自發自用(汽電共生)的部分

經濟部的燃煤發電佔比爲45%,卻有計入民營自發自用部分,但其2025會降到30%,卻未計入民營自發自用部分。這明顯是「雙重標準

進一步分析能源局官網資料,如政府處理好桃園大潭電廠的藻礁問題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如期建好,2025年燃氣容量因而增加890萬瓩,再用經濟部報告中2025年燃煤容量因素是70-75%,燃氣容量因素是50-55%的數字去計算可得2025年燃煤和燃氣發電量佔比約1:1,不是經濟部的3:5。

11月15日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針對2025減碳減空目標開記者會,犯了同樣的錯誤,現在列出的全部發電量計入了民營自發自用部分,2025年卻沒有計入,導致最後算出可以減碳10%。

「德國不能,臺灣能?」的答案很明顯,經濟部用前後標準不一的算法,得到德國也辦不到的目標。

爲何要用前後標準不一的算法?是不是爲了達到蔡政府要廢核又要減碳的不可能任務?減煤與減碳兩大承諾,跟國王新衣一樣,從一開始就是不存在。

作者清華大學工科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