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恐龍歸誰管?德國「殖民寶物」的歸還爭議
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長頸巨龍標本」。 圖/Museum für Naturkunde
【2018. 5. 19 德國】
非洲恐龍歸誰管?德國「殖民寶物」的歸還爭議
非洲文物還不還?繼去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宏高呼「非洲文物歸還非洲」,在歐洲藝文界投下一記震撼彈後,曾殖民非洲30餘載、有大量非洲藏品的德國,也難以迴避「非洲大掠」的歷史共業。14日,德國文化部公佈一份重量級文件,作爲德國博物館研究其收藏品原產地/出土地,與寶物歸還可能的研究準則,但卻引發爭議,內容被批評:梅克爾政府避重就輕、沒有誠意。
▌延伸閱讀:〈真・『國產凌凌漆』!好萊塢走私特暴龍化石將物歸蒙古〉
▌寶物的還與不還
德國曾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殖民非洲部分地區長達34年,自去年法國總統馬克宏出訪非洲,拋出文物歸還一說後,文物歸還的爭議也延燒到德國。
14日,德國政府首次對此發表官方的具體迴應,由文化部長格魯特斯(Monika Grütters)公佈一份長達130頁的〈殖民脈絡下的收藏文物處置準則〉,作爲德國博物館如何研究文物出土來源、歸還可能性的依憑準則。格魯特斯表示:
她同意,德國作爲曾經的殖民者,有必要重新回頭檢視收藏文物的來源,甚至不應該侷限在德屬東非的30多年殖民期間,應當回溯到15世紀時,「拓荒」非洲大陸的征服者(Conquistador)時期開始。
然而,卻有不少文物歸還派的擁護者批評,政府話講得漂亮,卻只是坐而言,不起而行。因爲儘管政府對於「殖民脈絡」的首次定義,意外地廣泛許多,但事實上,歸還文物的門檻卻高得令人氣餒。
據英國《衛報》報導,準則不僅不具約束力,還提及納入返還考量的文物,應以違反前殖民地當時的「法律與道德標準」爲主,物歸原主也並非「義務性的解決方案」。因此,該文件被部分輿論認爲是梅克爾政府,對馬克宏呼籲的明確拒絕。
德國博物館協會的總監克納(Eckart Köhne)也對馬克宏的文物歸還論表示:
據《Artnet新聞》報導,文件提出了一些例如長期租借、共同監管等的歸還替代方案。
殖民時期從殖民地坦尚尼亞考古出土。 圖/歐新社
▌爭議的非洲恐龍收藏品
而在衆多關於歸還文物、收藏品討論中,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 für Naturkunde)的鎮館之寶「長頸巨龍骨架模型」首當其衝。
長頸巨龍(Brachiosaurus brancai,舊稱布氏腕龍)的骨架模型,是德國古生物學家在1909–1913年間,於當時德意志帝國殖民地——德屬東非(包含今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古地層),挖掘出土的骨頭標本與模型組合而成。模型高達13公尺、長26公尺,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大、較爲完整的恐龍化石模型,甚至名列金氏世界紀錄。
支持將古生物標本物歸原主的輿論認爲,恐龍確實出土於今坦尚尼亞的國土,而考古挖掘不脫人類的文化活動,因此德國應當將標本歸還該國。
但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總監佛格(Johannes Vogel)卻表示,經由一項德國官方資助、歷時3年的研究計劃指出,長頸巨龍的骨頭標本是在「合理付錢」的情況下開挖,亦不涉及役使奴隸勞工,是合法取得。他甚至表明,標本事實上根本不是金雞母,保存與維護所費不貲。
而今年5月初,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出訪坦尚尼亞時,與該國外交部長馬希加(Augustine Mahiga)會面時,馬西加也表明不會要求德國歸還殖民時期取得的收藏品。
馬西家表示,那隻恐龍「不屬於德國也不屬於坦尚尼亞,而是世界共享的遺產」、「德國納稅人繳了好多錢來保存他」,並讚許館方對文物遺產的處置相當妥當。
佛格表示,館方正提出一項替代歸還文物的計劃,將由德國來協助坦尚尼亞訓練古生物學家與技術工人,來挖掘敦達古魯組的未知寶地。
除了恐龍古物以外,柏林的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SPK)收藏的阿拉斯加文物,也是爭議藏品之一。對於這批已於5月16日,正式歸還給代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楚加奇阿拉斯加公司(Chugach Alaska Corporation)的收藏品,德國政府則表示,據一項研究計劃指出,這批文物是在19世紀末,挪威民族學家雅各森(Johan Adrian Jacobsen)從阿拉斯加元住民的墓地非法取得,纔將之歸還,這樣的例子並非常例。
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歸還非法取得文物。 圖/美聯社